1945年,一名机枪手为了躲避日军,选择绕上山路前进,没想到意外发现100多名正

脚步丈量远方 2025-10-06 12:17:30

1945年,一名机枪手为了躲避日军,选择绕上山路前进,没想到意外发现100多名正在吃饭的日军,他看了一眼自己手上的机枪,心中一狠:跟他们拼了! 没人知道,曾岳峰这股不要命的狠劲,是从肚子里熬出来的恨。他是湖南平江人,家里世代种稻子,1939年日军打进家乡,爹妈为了护着粮缸,被鬼子用刺刀挑了,妹妹才十二岁,跟着逃难时走散,从此没了音讯。 那年他刚满十八,埋了爹妈就揣着把柴刀去投了当地的抗日游击队,后来编入正规军,从步枪手摸到机枪手,手里的枪换了三把,身上的伤添了五处,每处伤都记着一个战友的名字——有的替他挡过子弹,有的跟鬼子拼刺刀时没回来。 那天他跟部队走散,是因为前一晚的遭遇战。 他们班奉命掩护大部队转移,打退日军两次冲锋后,班里就剩他一个,机枪还剩三梭子子弹。为了不被鬼子活捉,他抱着机枪钻进山林,绕着山路走了大半天,肚子饿得咕咕叫,正想找口水喝,就听见山下传来鬼子的说话声。 他趴在土坡后面往下看,好家伙,100多个鬼子围着几块油布坐着,钢盔扔在一边,饭盒里冒着热气,步枪和掷弹筒就靠在树旁,完全没防备。 曾岳峰的手攥得机枪把都发紧,指节泛白。他知道自己就一个人,三梭子子弹打光,能不能活下来全看命。可他更想起上个月牺牲的班长,班长临死前还说“多杀一个鬼子,家乡就少遭点罪”。 山下的鬼子正笑着递罐头,那笑声像针一样扎进他耳朵里——他仿佛看见爹妈倒在粮缸前的样子,看见战友胸口冒血的样子。 咬着牙把弹匣往机枪上卡,咔嗒一声轻响,他屏住呼吸,把枪口对准了最中间那个举着酒瓶的鬼子军官。 “砰!”第一梭子子弹没等鬼子反应过来就扫了出去。举酒瓶的军官先倒了,油布旁的鬼子瞬间乱了,有的往枪那边爬,有的往树林里钻。 曾岳峰没停,手指压着扳机没松,枪口跟着跑动的鬼子转,第二梭子子弹打在鬼子堆里,又倒下去七八个。山下的鬼子终于反应过来,有人开始往土坡这边开枪,子弹嗖嗖地从他耳边飞过,泥土溅了一脸。 他摸出最后一个弹匣,咬开底盖往机枪里塞,动作比平时快了一倍。 刚要扣扳机,就看见两个鬼子扛着掷弹筒过来,他赶紧调转枪口,先把扛掷弹筒的鬼子放倒,可另一边的鬼子已经把枪架了起来。 他知道不能再等,把最后一梭子子弹朝着鬼子密集的地方扫过去,然后抱着机枪滚下土坡,顺着山沟往山林里跑。 身后的枪声越来越远,他跑了快一个小时才敢停下来,靠在树上大口喘气,机枪筒烫得能烙饼,他的胳膊也被树枝划得全是血口子。 摸了摸身上,除了没了子弹,倒没受重伤。后来他花了两天时间找到大部队,跟连长报告的时候,只说了句“碰到一小股鬼子,打了几梭子”,没提自己一个人对着100多鬼子开枪的事。 还是后来山下的老乡跟部队说,那天看见鬼子抬着二十多具尸体走了,大家才知道他干了这么一件大事。 连长要给他报功,他却摇了摇头,说“功不功的无所谓,就是没多杀几个”。他心里头还惦记着走散的妹妹,想着早点把鬼子赶出去,说不定还能找到她。 那时候谁都知道,抗战快胜利了,可像曾岳峰这样的兵,从来没敢松过劲——他们见过太多亲人离世,太多战友牺牲,知道胜利不是等来的,是一梭子一梭子打出来的,是一条命一条命换回来的。 曾岳峰不是什么大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头衔,可他身上那股“干完这一梭子”的狠劲,正是千万个抗日士兵的缩影。 他们没读过多少书,不懂大道理,只知道鬼子占了家乡,就得跟鬼子拼;只知道战友倒下了,就得接着扛枪。这种狠劲不是鲁莽,是家国破碎后,普通人能拿出来的最沉的勇气,是用命守护家园的决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46

猜你喜欢

脚步丈量远方

脚步丈量远方

脚步丈量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