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馅了,这是承认美国以前没有登过月? 德国之声今晚10月5日晚写道:“美国和

不简单的幸福 2025-10-05 23:27:29

露馅了,这是承认美国以前没有登过月? 德国之声今晚10月5日晚写道:“美国和中国正在竞相实现载人登月。谁能率先登月,谁就能制定参与和使用月球资源的规则。 按照目前计划,美国将在明年上半年进行一次载人绕月飞行任务,并且在2027年载人登月。中国则计划在2030年左右实现这一目标。” 可将这场探索定义为“竞速赛”,甚至认为“先到者定规则”,未免低估了太空探索的本质,也曲解了两国的行事逻辑。 太空从不是“先到先得”的殖民地。1967年《外层空间条约》早已明确,月球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任何国家都不能通过占领或宣称主权的方式据为己有。 即便1979年《月球协定》因航天大国未加入而缺乏约束力,但“和平利用、共同受益”的原则早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难道第一个踏上月球的美国,能独占月球上的氦-3资源 难道未来中国航天员登月后,能划定专属区域?显然不可能。2023年联合国启动的《月球活动国际治理框架》谈判,正试图构建“使用优先权+全球基金”的资源分配机制。 这才是规则制定的正道,靠协商而非抢先,凭共识而非强权。中国的探月之路,从来都是“走自己的路”。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从月面巡视到月球样品带回,每一步都踩在既定规划上。 2030年前载人登月的目标,是基于长征火箭系列的技术积累、空间站的运营经验,以及月面着陆、生命保障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而设定的。 新型载人飞船可重复使用技术进入验证阶段,舱外航天服能适应月球极端环境,航天员登月训练有序开展,这些进展不是为了和谁比拼速度,而是航天事业水到渠成的自然延伸。 中国从未将美国的时间表当作参照物,毕竟太空探索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急于求成反而可能埋下安全隐患,美国的登月计划则透着浓浓的“功利味”。 名为“阿尔忒弥斯”的重返月球工程,时间表一改再改:原计划2025年9月的载人绕月任务,因猎户座飞船防热大底问题推迟到2026年4月,这已是多次延期。 即便如此,2027年载人登月的目标仍未调整,难免让人怀疑这背后有政治任期的考量——毕竟航天成就向来是塑造国家形象的加分项。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国一边喊着“竞争”,一边却用《沃尔夫法案》等政策将中国排除在国际航天合作之外,这种“既想领跑又拒队友”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太空探索的开放精神。 波音等承包商的屡次延期、预算超支,更让这份“竞速”计划显得底气不足。有人说“谁先登月谁就掌握主动权”,可历史早已给出反驳。 美国1969年就实现了载人登月,可半个多世纪过去,月球资源开发规则仍未落地。反而近年来中国嫦娥工程的稳步推进,让国际社会看到了多元参与的可能。 中国愿意与俄罗斯、欧洲等国家开展月球科研站合作,这种开放姿态远比“独自领跑”更能赢得认可。太空探索的价值,在于突破人类认知的边界,在于为全人类寻找未来的可能,而非争夺“规则制定权”的政治游戏。 将探月比作“竞速”,还忽略了背后巨大的技术挑战。载人登月需要将至少45吨载荷送入地月转移轨道,月面软着陆要克服极端温差和微陨石威胁,返回技术更是对航天工业的全面考验。 这些难题需要时间攻关,需要严谨验证,容不得半点急躁。美国当年的阿波罗计划耗资相当于如今的2800亿美元,即便技术迭代至今,资金与资源投入仍是巨大压力。 在这样的挑战面前,比拼时间表没有意义,扎实突破技术瓶颈才是关键。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渲染“竞争”,一边却担心自己落于人后。 有美国记者对比中美登月“三件套”研发进度后坦言,中国或许会先于美国实现载人重返月球。这种焦虑恰恰说明,将探月与政治挂钩的做法,只会让人陷入“输不起”的心态。 而中国始终保持从容,因为我们清楚,探月的目的是探索未知、积累技术,是为了让航天成果惠及更多领域,比如新材料研发、深空通信技术突破,这些价值远比“率先登月”的虚名更实在。 太空探索史上,从来没有“独行者”。当年阿波罗计划带动了计算机、半导体等产业的爆发,如今国际空间站让多国科学家实现了太空实验梦想。 月球作为人类深空探测的前哨站,更需要各国携手搭建科研平台、共享探测数据、共担开发成本。如果陷入“零和博弈”,只会浪费宝贵的资源,延缓人类迈向深空的脚步。 美国的2027年,中国的2030年,不过是根据自身国情制定的探月节点。将其解读为“规则争夺赛”,本身就是对太空探索精神的误解。真正的太空强国,不仅要有登月的能力,更要有开放合作的格局,有兼顾全人类利益的担当。 月球就在那里,它不会因为谁先抵达就格外青睐谁。中美探月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谁先到,而在于能为人类做什么。放下竞速的执念,秉持合作的初心,才是探索星辰大海的正确打开方式。

0 阅读:87
不简单的幸福

不简单的幸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