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世界都在看中美谁先撑不住。现在是中国有货卖不出,急着赚钱,美国是有钱买不到,急着花钱。中美经济这场漫长的拉锯战,到了一个很微妙的节骨眼。 这场仗打到现在,全球都捏着一把汗,谁都想看看中美这两个经济巨头到底谁先露怯。 美国的困局:有钱花不出去的痛苦 美国现在最大的麻烦,就是通胀这把火一直灭不掉。2025年核心物价涨幅还在2.9%的高位徘徊,远超过美联储2%的目标。 老百姓工资涨得再快,也跑不赢物价,特别是汽车、家居这些日常消费品,价格蹭蹭往上窜,大家怨声载道。 为啥会这样?根源在供应链。美国这些年产业空心化太严重,制造业占GDP比重连11%都不到,好多基础产品自己根本造不出来。 想搞AI基础设施建设,却发现重型燃气轮机一半靠进口,核电站关键设备得从韩国买,大型变压器80%依赖国外。甚至搞建设用的钢材,自己也产能不足、成本太高,不得不进口。 关税战一打,进口零件更贵,项目总成本动不动就多出几亿美元。更让普通美国人难受的是,关税成本最终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中国这边,压力同样不小。2025年8月,对美出口同比大跌33.1%,创下七年来最大单月跌幅。 纺织品、家具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冲击最大,纺织品税率高达70%,厂家很难把成本转嫁给美国消费者,订单纷纷转向越南、孟加拉等国。 对外依赖度高的企业感受最深。 比如轮胎行业,严重依赖欧美市场,美国市场一度占山东轮胎企业出口的三分之一。特保案一来,这些企业顿时陷入困境,不得不紧急开拓新市场。 内部压力也不小。2024年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只有44.5%,比疫情前低了不少,居民消费意愿降到68.32%。 房地产市场更是雪上加霜,虽然政策拉了一把,新房销售有点起色,但开发商资金链还是紧,投资降幅还在扩大。 中国制造的优势依然在,但需要新的出路。通过“一带一路”和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中国正拓展新市场。2025年一季度对东盟出口增长20.8%,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升至37%。 民营企业也在积极发力,增长速度超过平均水平,大家都想多赚点钱,弥补之前的损失。 这场博弈中,中美双方都在调整策略,寻找新的平衡点。 中国在降低对美依赖方面取得进展,对美贸易依赖度已从2006年的7.5%降至2024年的2.9%。同时通过技术创新稳住高端产品出口,华为的5G芯片、比亚迪的电池都获得了国际订单。 2024年底的政策会议提出要全面扩内需,通过促消费和投资双管齐下缓解压力。 美国则在关税和谈判间摇摆,延长了关税“休战期”,想通过谈判既缩减逆差,又避免物价失控。 但关税这把“双刃剑”也让美国自己付出了代价,现在处于保护主义与全球化现实间找平衡的两难境地。 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让“彻底脱钩”变得不切实际。2025年上半年,墨西哥从中国采购的中间产品增加了41%。这好比试图用剪刀剪断蜘蛛网,看起来简单,实际却纠缠不清,越剪越乱。 中美经济深度融合,任何一方想彻底甩开对方都得付出巨大代价。全球化让两国经济交织太深,任何一方乱来都可能让全球经济晃荡。 对中国来说,关键是在保出口的同时点燃内需之火。2024年的“以旧换新”政策效果不错,家电零售额增长了12.3%。同时需要在数实融合和智能制造上加速,用技术创新顶住外部压力。 对美国而言,则需要补齐供应链短板,真正控制住通胀。美联储降息效果有限,因为供应链问题不解决,通胀压力难以根本缓解。美国得在保护主义和全球化现实间找到平衡点。 这场博弈还没到分胜负的时候,中国有制造能力和越来越多元的国际市场,美国有金融和技术优势。 但两国都面临自己的挑战,中国需要克服内需不足和外部壁垒,美国则要解决供应链危机和通胀问题。 全球化的规则已经改变,不再是简单的“谁依赖谁”,而是变成了“如何相互依赖”的问题。 未来的关键在于,谁能更好地适应这套复杂的新规则,谁能更灵活地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谁就能在这场漫长的拉锯战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现在全世界都在屏息观望,看这场经济大战如何收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合作远比对抗更有出路,共赢远比零和更可持续。 参考资料:中美经贸关系何去何从:合作共赢还是冲突对抗——中青在线
眼下,全世界都在看中美谁先撑不住。现在是中国有货卖不出,急着赚钱,美国是有钱买不
周律鸣法
2025-10-05 16:48:42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