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疼了才知道哭,立陶宛被中国冷落三年,终于绷不住了。 这三年立陶宛的日子过得有多拧巴,估计只有当地的企业老板最清楚。想当初非要在涉台问题上跳得最高,硬顶着压力搞出个所谓的“代表处”,以为能靠着抱美国大腿捞点好处,结果好处没见着,自家的经济先遭了殃。 以前立陶宛的乳制品、木材加工品靠着性价比,在国内市场还能占块地方,自从关系冷下来,这些货要么卡在海关进不来,要么就算进来了也没渠道卖,堆在仓库里都快过期了。 奶农们找政府要说法,制造业老板天天去议会门口请愿,可之前的内阁要么装聋作哑,要么嘴硬说“不怕制裁”,硬撑着不肯低头。 就在这节骨眼上,刚上任一个月的新总理鲁吉涅内总算坐不住了,急吼吼地站出来喊话,说想改善跟中国的关系。 按说要是真心想修复关系,总得拿出点诚意,比如先把那个惹事的“代表处”撤了,毕竟这才是双方关系降到冰点的根儿。 可没想到这位新总理的脑回路挺清奇,一边说着“重视对华合作”,一边又咬死了“不会撤代表处”,甚至反过来放话,要求中国先让步,说什么“得先创造良好的对话氛围”。 这话听着就有点可笑了,合着当初主动挑事的不是立陶宛,反倒是中国不依不饶了?三年前可不是这么说的,那时候立陶宛官员对着媒体大谈“价值观同盟”,把自己架在道德高地上,仿佛跟中国划清界限是多光荣的事。 结果呢?美国承诺的那些“经济援助”迟迟没兑现,欧盟也只是口头声援,没真金白银地帮忙。反观自家的外贸数据,对华出口暴跌了快七成,原本指望的欧洲市场又消化不了这么多产能,不少中小企业直接倒闭,失业率蹭蹭往上涨。 这才刚换了新总理,就急着找台阶下,可台阶哪有自己送上门的?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明白,立陶宛现在绷不住,根本不是突然想通了,而是实在扛不住经济上的压力。 当初赌一把想靠反华抱大腿,结果把自己的家底赔进去不少。现在想回头,又拉不下脸认错,只好玩这种“既要又要”的把戏,既想恢复对华贸易捞好处,又不想放弃之前的政治姿态,生怕得罪了美国和欧洲的某些势力。 可中国这边的态度一直很明确,核心利益问题上没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那个涉台“代表处”本质上就是触碰红线的行为,不撤掉,一切免谈。 鲁吉涅内上任才半个月就急着喊话,估计也是被国内的压力逼得没办法了。企业催着要订单,选民骂着要工作,再不想办法改善对华关系,这届政府能不能撑到任期结束都不好说。 可光喊口号没用,嘴里说着“想对话”,行动上却半点不改,这哪是想解决问题,分明是想空手套白狼,指望中国先松口给个台阶,自己好顺坡下驴。这种小算盘打得再响,也掩不住心里的虚。 这三年的冷板凳,按理说该让立陶宛想明白点道理:跟中国打交道,就得守中国的规矩,核心利益碰不得。 现在哭着喊着要改善关系,却连最基本的诚意都拿不出来,还反过来要求受害者先让步,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要是真疼到骨子里了,就该拿出点实际行动,而不是在嘴上耍小聪明。不然就算喊破了喉咙,这冷板凳怕是还得继续坐下去,到时候可就不是哭一哭就能解决的了。
快报!快报!立陶宛突然宣布了10月5日,立陶宛维尔纽斯机场公司突然宣布:机场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