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如何看“公知”】
这些年网上经常听人说“公知误国”。
可是仔细想想,这话其实有点不公平。公知本来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原本是个好词。
问题出在哪里?主席早就看穿了这类人的毛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
延安时期有个故事特别能说明问题。当时鲁艺成立,来了一批从大城市来的文艺青年,个个都觉得自己是文化人,要去“启蒙”老百姓。主席说:你们是文艺工作者,不要当空头文学家。
这话说得够直白。
确实是这样,很多读书人满脑子都是书本知识,一到实际工作中就露馅了。主席要求鲁艺的学生每周必须到老乡家里干活,和群众同吃同住。刚开始这些文艺青年很不理解,觉得是大材小用。
结果呢?
半年下来,不少人都说收获比在课堂上大得多。
一个生物学教授后来感慨:“在田里边劳动边研究,比在实验室十年的收获还大。”
主席自己也是这样做的。1959年回韶山,他专门找来老农民座谈,听他们谈对合作社的看法。谈到深夜,主席一直在认真做笔记。事后他说:“这些老农民没读过多少书,但说出来的道理很深刻。”
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态度。
当年有些从国外回来的专家,拿着洋文凭指手画脚,看不起农民的经验。主席听了很不以为然:“中国几亿农民种了几千年地,积累的经验不比书本上的管用?”
说得太对了。
知识分子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本本主义。以为书本上写的都是对的,忘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整风运动中,主席专门批评有些人写文章爱用生僻字,“好像不这样显示不出学问”。在《反对党八股》里他说得更直接:“如果你的道理真的对,为什么不能用大白话讲清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是最没出息的做法。”
这话现在听起来还是很管用。
看看今天网上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动不动就是高深莫测的理论,普通人根本听不懂。说白了还是那股子优越感在作怪——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等。
但真正厉害的人都很朴实。
主席虽然博览群书,但始终保持向群众学习的习惯。三年困难时期他亲自带队到浙江农村调研,白天和农民一起下地干活,晚上开座谈会。他用当地方言和生产队长拉家常,终于了解到真实情况。
回来后主席感慨:“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就像隔靴搔痒,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听到真话学到真经。”
这就是差距。
总是有很多人啊脱离底层群众,站在道德制高点去点评这点评那,真正要让他来解决实际问题,又束手无策了,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下到基层,根本不知道人民群众想要的是什么。
主席对文艺界要求更严。
1964年看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后,他对编剧说:“你们的戏演给谁看?要是工人农民看不懂再高雅也是白费力气。”他建议多创作像《小二黑结婚》这样接地气的作品,“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
这个要求一点都不过分。
文艺作品本来就应该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了显摆作者的文化水平。但现在很多所谓的“高雅艺术”普通人根本欣赏不了,这算什么为人民服务?
说到底还是态度问题。
有些知识分子总觉得自己肩负着“启蒙大众”的使命,但谁给你们这个权力了?真正需要启蒙的可能恰恰是他们自己——学会放下身段,向人民群众学习。
主席常说:“读书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本本主义。”这话说得太准了。
我们不能够死脑筋,不能够全都照着书本的当中来,一定要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用它来解决问题,真正的经验一定都是在实际工作当中总结出来的,一定都是自己亲身实操去试错,才得到了结论。
今天回过头看,主席对知识分子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不要高高在上要脚踏实地,不要空谈理论要注重实践。
这些话穿越时空依然闪光。
真正的知识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而是服务人民的工具。那些真心为民的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谦逊务实,从不摆架子。
而那些所谓公知呢,他们没有一个不是摆着高傲的姿态,以为自己有多大的影响力,就开始胡咧咧说一些胡言乱语的话,甚至是误导公众,他们根本没有站在最基本的国情和人民群众的立场来考虑实际问题,就是为了博眼球,博流量。
这种人能不被老百姓反感吗?
主席的智慧就在于早就看清了这个问题的本质。知识分子只有真正沉下身子,让双脚沾满泥土,才能写出有温度的文章,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否则就是纸上谈兵——误己误人。
现在想想,“公知”这个词变成贬义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当一个群体普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时候,被人民抛弃是必然的结果。
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应该是什么样的?
主席早就给出了答案。
(来源: 嘻嘻哈哈胡图图 原创: 夕岚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