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用了20年,才把乌克兰军工技术给吃透了,军事因此突飞猛进,可唯独留下了一大遗

罗普娱记 2025-10-04 10:30:44

中国用了20年,才把乌克兰军工技术给吃透了,军事因此突飞猛进,可唯独留下了一大遗憾!不夸张的说,中国军事能发展到现在,乌克兰的帮助可真不小,那这个遗憾到底是啥呢? 要说这遗憾,就是没能彻底拿下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这事儿往深了说,真是差一步就成的惋惜。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攥着七成的军工遗产,中国从1992年就开始跟他们合作,搞“双引工程”引进技术和人才,二十年下来确实尝到了大甜头。 光是2006年,就从乌克兰请来了120批专家,总共两千五百多人,涉及航空、舰船等好几个关键领域,帮着解决了不少卡脖子的难题。 就说辽宁舰吧,前身是乌克兰的瓦良格号航母壳子,1998年花两千万美元买下,连全套图纸都带回来了,运回中国花了四年,改装后2012年服役。 有了这个底子,中国才搞懂航母的布局和驱动系统,后来的山东舰都是在这基础上改的。舰载机歼-15也是靠乌克兰卖的T-10K原型机,才快速搞出了国产化版本。 还有运-20运输机,早年中国自己造运-10卡在发动机上,后来请了安东诺夫设计局的专家,用上了乌克兰的技术,2013年就首飞了,现在能拉六十多吨货物飞七八千公里。 海军的054型护卫舰,以前发动机老出故障,用上乌克兰GT-25000系列燃气轮机后,军舰下水跟下饺子似的快,这些都是乌克兰技术帮的忙。 可偏偏在最关键的航空发动机上,栽了跟头,而马达西奇公司就是这其中最可惜的一块肥肉。这家公司1907年就成立了,前苏联时期就有“航空工业的心脏”之称,还得了个“动力沙皇”的名号,全球顶尖的航空发动机几乎都能造。 像全球最大的安-225运输机,翼展88.4米,最大起飞重量640吨,比美国C-5运输机多了快一倍,靠的就是马达西奇造的发动机。 还有俄罗斯米-26重型直升机用的D-136发动机,单台功率8500千瓦,改进后的D-136-2能到9100千瓦,装了这发动机的直升机能挂15吨重物飞六百多公里,这些技术当时都是中国急缺的。 2016年的时候,中国的天骄航空好不容易拿下了马达西奇65%的股权,成了最大股东,还打算在重庆建生产基地,把技术真正落到中国。 那时候马达西奇因为丢了俄罗斯的订单,经营困难,本来这是双赢的好事,中国能拿到核心技术,乌克兰能解决就业和资金问题。 可没想到,美国从中插了一脚,2021年初把天骄航空列进了军事最终用户清单,跟着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就签了制裁令,不光制裁了相关企业和个人,还把马达西奇给国有化了,中国投资人直接被禁止入境。 为了这事,中国投资者只能去海牙常设仲裁法院索赔,一开口就是45亿美元,折合三百亿人民币,这里面既有当初的投资款,也有项目黄了后的损失,可钱赔得再多,技术拿不到手还是白搭。 要知道,航空发动机号称“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造一台比登天还难,当时中国不管是军用还是民用飞机,动力系统都多少有点依赖进口。 运-20虽然用上了类似D-18T的技术,但那是引进的资料,不是完整的生产线和研发团队;直升机用的发动机,很长一段时间都得从国外买,要是能彻底拿下马达西奇,这些问题早就解决了。 更可惜的是,马达西奇每年光研发投入就有1800万美元,手里握着D-36、VK-2500等一大堆成熟型号的发动机技术,还有配套的生产工厂和熟练工人,这些都是花钱买不来的积累。 中国花了二十年吃透了乌克兰的航母、运输机、护卫舰技术,偏偏在最核心的发动机上差了这最后一步。后来美国动不动就威胁断供C919大飞机的发动机,要是当初拿下了马达西奇,咱们也不至于在动力系统上被人掐脖子。 这事儿说到底,不是中国没眼光,也不是没实力,就是输在了地缘政治上。乌克兰夹在中美之间,顶不住美国的压力,最后只能撕毁合作。 现在马达西奇被国有化后,技术得不到更新,订单也越来越少,而中国只能自己从头攻坚发动机技术,虽然这些年有了进步,但要是能拿到马达西奇的家底,起码能少走十年弯路,这就是最让人遗憾的地方。

0 阅读:8
罗普娱记

罗普娱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