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游击支队穷得只剩3块钱,为度过难关,彭雪枫忍痛卖掉了13匹战马,谁料,没几天,有12匹战马却驮着粮食跑了回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9年春天,豫皖苏边区的土地一片荒凉,新四军游击支队就驻扎在这里,部队才成立不久,还没站稳脚跟,就被困在缺衣少食的困境里。 供给科长资凤盯着账本,全队的家底只剩下三块钱,药箱里空空如也,伤员只能硬挺着,每天的伙食费只够三分钱,锅里煮出来的粥稀得几乎见底。 很多战士脸色发黄,身上补丁摞着补丁肚子空空,有人想过到野地里挖点野菜,但这主意很快就被压了下去,因为附近的百姓也靠这些野菜活命,部队不能和他们争口粮。 支队眼看就要揭不开锅,一旦继续下去,不只是战士熬不住,周围的村民也会一起陷入绝境,部队里的十三匹战马成了最后的指望。 它们有的在战场上驮过机枪,有的载着骑兵冲锋,还有一匹枣红马跟着彭雪枫走过长征,几次救过他的命,这些马不仅是部队的机动力量,也是大家的情感寄托。 可在生存面前,再珍贵也得拿出来,彭雪枫沉下心,决定把马卖掉换粮食,战士们听了心里酸楚,有人掉了眼泪,有人沉默不语,彭雪枫说得很坚决,人可以没有马,但不能没有粮。 第二天资凤带人牵着十三匹马去了集市,那天集市上人多,街上挤满了叫卖声,谁也没想到新四军竟然要卖马,人群议论纷纷,许多人围过来看。 十二匹马很快就被买走,换回了几袋粗粮,剩下的就是那匹最难割舍的坐骑,资凤故意把价钱抬得很高,心想没人会买就能留下。 可彭雪枫发现后当场压了价,他说哪匹马都一样,不能搞特殊,他自己更不能例外。 一个商人走过来,摸了摸马腿,眼里闪过一丝亮光,他想买,却只带了几十块钱,照着市场价,这远远不够,彭雪枫听完没有犹豫,直接点头成交,买卖既然说定,就要算数。 就在这时商人知道了这匹马原本是彭雪枫的坐骑,顿时为难起来,他是本地人,听过新四军的事迹,心里十分敬佩,不愿意真的买走,彭雪枫却坚持,公平交易不能因为身份而反悔,最终马还是交了出去。 几天后的清晨,营地的哨兵突然发现远处传来马蹄声,战士们纷纷跑到门口,只见十二匹战马排成一列,背上驮着鼓鼓囊囊的粮袋,它们缓缓走进营地,马鞍上还夹着一封信。 信里写道,马归旧主,价钱是日本鬼子的脑袋,署名是“豫东一良知小贩”,战士们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有人忍不住伸手去摸马背上的粮袋,那沉甸甸的重量让人心里热乎起来。 彭雪枫看着眼前的一切,久久没有说话,他让人把粮食分出一部分送到附近断炊的村子,只给自己留了一袋小米,他说过老百姓比部队更苦,他们能吃上一口饱饭,支队才能有真正的依靠。 消息很快传开,附近的士绅借出了几百斤高粱,村里的妇女拆了陪嫁布做成军衣,孩子们也自发给伤员送汤,那天夜里营地里围着火堆煮了一锅稀粥,战士们端着碗,笑容重新浮上脸庞。 这件事在当地流传开来,被人们久久记在心里,战马卖出去,又带着粮食回来,不仅仅是一次解困,更是军民之间最深的信任。 彭雪枫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新四军不会和百姓争一口饭,也不会把苦难压在百姓身上,正因为如此,百姓才愿意把最宝贵的东西送回来。 几年后,这支队伍壮大成几万人马,在中原战场上打出了声势,彭雪枫始终保持着和当年一样的作风,吃住和战士一样从不搞特殊。 1944年他在河南夏邑前线牺牲,年仅三十七岁,虽然生命定格在那一刻,但那段战马驮粮归来的故事,却成了军民鱼水情的象征,被一代代传下去。 粮食会吃完,战马终会老去,但那份信任和守望,才是支撑抗战到底的真正力量。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大皖新闻——山河铭记|彭雪枫忍痛卖马筹军费 马贩子得知实情将马返还 索要“报酬”让人至今泪目
上级有意调韩先楚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婉拒:我们不缺干部“1945年11月
【3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