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得知 俄罗斯和乌克兰同时宣布了 10月1日,俄罗斯国防部和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同时发声,前者说控制了新居民点还炸了乌军无人机车队,后者称击退进攻并击落数十架俄无人机。 刚刷到这两条消息时,估计不少读者都会和我一样犯嘀咕——同一片战场,同一天的交锋,怎么两边说出来的结果像是完全不搭边的两件事? 不是说哪一方一定在说谎,而是这种“各执一词”的战报,早已成了这场冲突里最常见的“风景线”,背后藏着的不只是军事对抗,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信息战。 回顾冲突爆发以来的无数个“交锋日”,类似的场景反复上演。 就像赫尔松战役期间,俄方说牢牢控制着第聂伯河上的关键桥梁,保障了前线补给;乌方转头就公布视频,说用高精度武器摧毁了桥梁的承重结构,切断了俄军退路。 有视频显示,俄军曾用FAB-3000等重型炸弹轰击第聂伯河支流上的桥梁,桥梁虽未完全坍塌,但通行能力已大幅受损,双方说法实则指向了战局的不同侧面。 还有巴赫穆特争夺战,俄方宣称“完全控制城区”,乌方则表示“仍在周边区域发起反击,牵制俄军主力”。 这场持续约9个月的战役里,双方投入兵力近30万,城区98%的建筑被毁,第三方评估总伤亡达17万,俄军虽占领城市却未能打开顿巴斯局面,乌军也确实通过牵制为后续行动争取了时间,两种说法都源于对自身战略价值的强调。 这种差异不是偶然,而是双方基于各自战略需求的必然选择——战报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战果通报,更是稳定国内士气、争取国际支持的重要工具。 就像近期乌军曾宣称在某方向“包围大批俄军”,却遭自家专家驳斥“根本不存在包围圈”,这种矛盾叙事正是信息战的典型表现 。 国际上不少中立机构早就指出,现代战争中,战场信息的透明度本就极低,再加上双方出于舆论战的考量,发布的信息必然会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倾斜。 联合国人权监测团在报告中提到,由于双方对战场区域的严格管控,第三方想要获取完全客观的战场数据难度极大,只能通过卫星影像、难民证词以及双方发布信息的交叉验证,才能勉强勾勒出大致态势 。 这就意味着,我们普通人看到的“控制居民点”“击落无人机”,可能都只是战场全貌里的一小块碎片,而非全部真相。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种“各说各话”的战报,其实也反映出当前战场的胶着状态。过去一年,俄乌在前线的无人机对抗持续升级,短程爆炸无人机已造成大量军民伤亡,但双方始终难有决定性突破 。 如果哪一方真的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根本不需要通过选择性发布信息来造势;恰恰是因为战局陷入拉锯,每一点局部成果都需要被放大,每一次防御成功都需要被强调,以此来证明自己仍掌握着战场主动权。 毕竟,对国内民众而言,看到“击退进攻”“摧毁目标”的消息,就能感受到前线的努力;对国际社会而言,清晰的“战果”也是争取援助、赢得舆论同情的关键筹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普京梅德韦杰夫都沉默了!俄军这波操作直接给乌军整懵了!打了1300多天,俄
【81评论】【18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