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不再踏上美国土地?跟中国谈妥之后,哥伦比亚的底气就是足 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面对美方吊销签证的操作,甩出一句“我根本不需要美国签证”,给了白宫狠狠一记耳光,这句话不是硬撑,而是底气十足。 背后的支撑力,不在华盛顿,而在北京,今年5月,哥伦比亚刚牵手中国正式加入“一带一路”,这不仅是经济账的转换,更是外交路线的大转向。 从“老美说什么都得听”到“我们自己说了算”,佩特罗的反击,是一个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一次漂亮转身。 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没等美国动手,自己先亮出底牌,9月,美国国务院以“支持暴力活动”为由,吊销了他的入境签证。 表面看,这是外交层面的“敲打”,实则是美方对其政治立场的直接抵制,可佩特罗压根没慌,不但冷静回应,还当场放话:“我当然还能去美国,我还有欧盟护照。”这不是嘴硬,而是哥伦比亚早就为这一天准备好了。 关键点就在几个月前,今年5月,佩特罗访问中国,签下“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别小看这纸文件,它几乎改写了哥伦比亚的国家发展路线。 以往这个拉美国家被称作“美国后院”,经济命脉、政治方向几乎都靠着华盛顿的脸色,但现在不一样了,哥伦比亚跳出了老圈子,开始把自己定位成连接太平洋的物流中心,而不是美国的经济附庸。 这不是嘴上说说,哥伦比亚长期面临的物流瓶颈,正在借中国的手一点点破解,波哥大地铁一号线、中哥共同开发的布埃纳文图拉港直航上海航线,还有一系列基础设施投资,直接对准了哥国内经济的“梗阻”。 谁出钱谁说话,这些动作让佩特罗在面对美国时,不再像过去那么唯唯诺诺,而美国那边的应对方式,还是老套路:施压、打压、制裁。 1月时,特朗普曾公开威胁要对哥伦比亚商品加征50%的关税,结果佩特罗在6分钟内就改变了移民政策立场。 这一次,美国人换了个剧本,从经济制裁变成个人签证吊销,想给佩特罗难堪,但这一次,佩特罗没有退。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有了“替代选项”。 更重要的是,这种转变不是哥伦比亚一家的孤立动作,从整个拉美来看,“去美国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今年美国向委内瑞拉海域派舰,结果被21个拉美国家联合反对;在联合国大会上,超过150个成员国承认巴勒斯坦国,直接呼应了佩特罗的中东立场。 原本对美国言听计从的拉美国家,如今站在一起,开始学会说“不”,可以说,美国用签证做武器,只是把更多国家推向了对立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专家孙岩峰就指出,这种“签证政治”反而加快了全球南方国家的战略联合,从被动依附变成主动选择,哥伦比亚只是个开头。 哥伦比亚国内的学者也嗅到了变化的信号,莉娜·卢纳就直言,这场风波是“历史性的转折”,过去几十年,哥伦比亚的外交重心一直被国内安全问题压制,如今终于有机会把视野放到全球发展格局中,这不是“反美”,而是“看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佩特罗并没有借助这一事件大肆炒作民族主义情绪,他没有喊口号,也没有打民粹牌。 相反,他把重点放在实际利益上:谁能带来投资,谁能帮哥伦比亚解决交通、能源、出口这些现实难题,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介入并非“另起炉灶”,而是“合理补位”。 而且,中国的合作方式跟美国确实不一样,美国曾在历史上强行从哥伦比亚手中“分走”巴拿马,如今依然习惯将签证当成外交锤子,但这锤子越来越不好使了。 从小国的角度看,外交不再是选边站,而是选利益,从大国的角度看,谁尊重合作伙伴,谁就能赢得更多信任,这一点,哥伦比亚已经用实际行动做出了选择。 别以为这是偶然,这其实是整个“全球南方”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以往的世界政治,是围绕几个大国转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自成体系。 他们不再把美国市场当作唯一出路,也不再把白宫态度当作唯一标准,他们要的是合作,而不是命令;要的是互利,而不是服从。 这时候再看佩特罗那句“不需要美国签证”,就不只是个人态度,而是一个国家战略姿态的体现。 美国当然还会继续施压,但这些动作的效果已经今非昔比,哥伦比亚展示了一种新路径:不靠喊口号,也不靠对抗,而是靠实际合作把国家利益逐步摆上桌面。 中国提供了平台,哥伦比亚拿出诚意,这场交易,稳扎稳打,这也给其它拉美国家提供了一个现实范本。 不必非得跟美国翻脸,也不需要彻底倒向另一方,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谁都能找到更多的外交主动权,而中国的角色,是提供选择,而不是强迫选择。 最后回到那个问题:佩特罗真的不再踏上美国土地了吗?答案可能是:他不急,因为现在的他,已经不需要靠美国的门票来提升国际影响力。 他有更多舞台,也有更多观众,更重要的是,他终于能自己决定去哪了。
可怜的卢比奥!本以为当上美国国务卿之后,中国就会迫于压力解除对他的制裁,可按照目
【1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