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接受杜特尔特第三国正式曝光,不是中国、不是日本,也不是澳大利亚。  

顾议史实 2025-09-30 12:36:21

就在刚刚接受杜特尔特第三国正式曝光,不是中国、不是日本,也不是澳大利亚。   这不是电影剧情,这是现实突发,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可能即将被临时释放,而接收他的国家,既不是邻近亚洲大国,也不是传统盟友澳大利亚,而是千里之外的荷兰。   这个消息一出,菲律宾政坛瞬间炸了锅,一个被国际刑事法院调查多年、如今身陷健康危机的前总统,正在以一种几乎出人意料的方式“重返舞台”。   而真正让人警觉的,不只是杜特尔特身体的恶化,而是这场“释放”背后的政治味道,已经越来越浓。   先说清楚,这事不是“政治避难”,也不是“流亡”,国际刑事法院(ICC)正在审理他任内的“禁毒行动责任”,但考虑到他近期健康急转直下,法院正在评估是否“人道释放”。   消息最早由ICC的控方律师孔蒂公开:“如果临时释放获批,荷兰将是首选接收国。”原因也很简单,ICC总部就在荷兰海牙。   这不是第一次ICC“放人”放到荷兰,早在前南斯拉夫战争审判时,许多被告也都暂住荷兰,熟悉规矩、地理方便、法律体系成熟,荷兰成了ICC的“后花园”。   不过,这种释放并不等同自由,杜特尔特未来即便人在荷兰,也不能乱走、不能上网、不能通信,甚至不能见除家属外的任何人,半封闭状态,说白了荷兰不过是个“软禁区”。   杜特尔特的健康问题其实早有苗头,他已经80岁,最近体重骤降、记忆衰退,甚至疑似出现阿尔茨海默症症状,9月底突然晕倒送医,彻底惊动了ICC。   他的律师团队立刻提出申请,称他“病情严重,不宜继续羁押”,并承诺若临时释放,杜特尔特不会参与政治,也不会接触任何与案件相关的人员。   按《罗马规约》的规定,这种情况下确实可以考虑临时释放,关键在于,释放之后会发生什么?这事,一旦坐实,影响的远不止杜特尔特一人。   如果说杜特尔特的释放是“导火索”,那点燃的火药桶,很可能就是菲律宾的政局。   他的女儿莎拉·杜特尔特,现在是菲律宾副总统,民意支持率一路飙升,已悄悄超越现任总统马科斯,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18到35岁有六成以上都支持杜特尔特家族。   马科斯当然坐不住了,最近大动作频频,先是高调向美国开放四个军事基地,和华盛顿越走越近,还在国内主打“反腐牌”,试图扳回一城。   但偏偏这个节骨眼上,菲律宾又爆出防洪工程腐败案,涉及金额巨大,民众怒火中烧。   军方内部也不平静,部分将领对马科斯的亲美路线感到不安,甚至传出不满声音,杜特尔特一旦获得释放,哪怕不参与政治,光是“象征意义”就足以搅动这一池春水。   要知道,在菲律宾,家族政治不是传说,而是现实,杜特尔特家族的回归,很可能成为莎拉在2028年大选中强势出击的跳板。   荷兰的“接收”,表面上是人道主义,其实暗藏深意,杜特尔特曾因“反美”言论与华盛顿交恶,如今要由ICC安排在荷兰“落脚”,美欧的态度不言而喻:他们不想再让他在亚洲掀风作浪。   但问题是,杜特尔特的“软禁”并不能阻止他成为政治符号,他的存在本身,就足以影响菲律宾政坛的风向。   中美此时都在紧盯菲律宾,美国试图加固与马科斯的联盟,而中国则更关注地区稳定,尤其是在菲律宾国内局势不稳的情况下,如何维持对话渠道和务实合作,才是关键。   从中国的角度看,杜特尔特当年推动中菲关系破冰,虽然争议不断,但至少能对话,而马科斯政府上台后态度多变,时冷时热,政策漂移不定,反而增添了不确定性。   这次杜特尔特被送往荷兰,变相剥离了他在东南亚的直接影响力,但也给菲律宾政坛留下了一个“真空”。   ICC在拿捏法律与人道之间的尺度,马科斯在平衡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矛盾,杜特尔特家族则在悄悄布局下一步,而美国也在菲律宾加码军事存在。   但事情已经不再是“释放不释放”这么简单,一个前总统的命运,正牵动着整个东南亚的政治走向。   而荷兰的“接受”,虽然看似遥远,却可能是菲律宾这场权力游戏中的关键一子。   杜特尔特的临时释放,不只是一次国际司法的技术性处理,更像是菲律宾政治风暴中的一道闪电。   荷兰成了临时落脚点,但风暴的中心,始终在马尼拉,谁能从这场混战中突围而出,谁就有可能主导菲律宾未来的权力版图。   而中国,作为邻国与重要合作伙伴,也必须看清这局棋的走向,才能在变局中稳住节奏。

0 阅读:80

猜你喜欢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