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迈向发达国家,必须向日本和韩国学习,先成为消费大国。”在天津论坛上,经济学家金刻羽呼吁推动全民消费,并拿日韩作榜样,她指出,虽然我们科技实力强、人工智能发展快,但只靠生产和出口无法实现真正富裕,只有依靠像日韩一样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才能成功。 “高铁飞驰、火箭升空、AI领先,为什么我们还不是发达国家?” 不是因为我们缺技术,而是缺一个强大的“内循环”,在天津论坛上,经济学家金刻羽的一番话,像一针清醒剂:“中国要富,不靠出口靠消费。” 这番话,既直白又深刻,点出了中国发展模式的关键缺环。 在全球经济格局剧烈演变的今天,重新审视“消费力”这个指标,或许正是中国能否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分水岭。 中国不是第一个走出“出口依赖”的国家,但现在正站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回头看看日本和韩国的路怎么走的,很有借鉴意义。 美欧开始推动“友岸外包”“产业回流”,中国的出口优势正遭遇结构性挑战,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加剧,低成本制造不再可持续。 亚洲中产阶级正在崛起,中国自己就是一个巨大的“新市场”,这些趋势共同倒逼:中国必须从“卖给世界”转向“服务自己”,而其中的关键一环,是让中国人“敢花、愿花、能花”。 金刻羽点名日韩,绝非随口一提,日韩的转型之路,背后是深谋远虑的国家战略。 日本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看清了光靠出口不够强,提出“收入倍增计划”,政府用真金白银提升老百姓收入,结果家家买家电、户户换汽车,一下子把内需给带火了。 现在日本靠动漫、旅游等文化产业,不仅自己人爱花钱,外国人也抢着去消费,2025年第一季度,外国游客在日本花了2.27万亿日元,一边看富士山,一边买爆免税店。 再看韩国,走的是“科技+文化”双轮驱动,他们立法扶持娱乐产业,靠韩剧、Kpop带火了周边消费。 从《鱿鱼游戏》到BTS,韩国用文化产品撬动全球市场,也重塑了国民的消费认同感,政府发放消费券、扶持本土品牌,形成了“文化消费产业”闭环。 最近还发了55万韩元的消费补贴,精准投喂,刺激内需,韩国人不仅自己买,还让别人跟着买,带动效应超出4倍。 这两个国家的路子很清楚:不是等老百姓有钱了才花,而是政府先把消费环境搭建起来,让人民敢花、愿花、能花,从而把经济内循环做大做强。 中国不是不富,而是“结构性贫困”,居民消费率不到40%,超过40%的储蓄率,并不代表人们有余钱,而是对未来不安。 2025年居民预期收入增长仅1.4%,创历史新低,教育、医疗、养老三座大山,压得人不敢花。 这不是经济问题,而是“信心问题”,没有安全感,哪来消费?没有消费,哪来内循环? 在全球信息战与舆论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消费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国家认同的延伸。 而国产品牌的崛起,是文化自信的结果,李宁、华为、飞跃、完美日记,这些品牌承载的不仅是商品功能,更是情绪价值与民族认同。 年轻一代在买什么中表达态度,拒绝“洋品牌”、支持国潮,是一种“温和的抵抗”,一部优秀的国剧、一个原创的游戏IP,不仅能带动消费,也能输出价值观,形成“文化红利”。 金刻羽建议,把“消费”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这话听起来有点新,但其实逻辑很实在:你不能光看GDP增速,更要看老百姓钱包鼓不鼓、愿不愿花钱。 推动收入分配改革,让中低收入群体有更多可支配收入,是第一步,让人民“能消费”,不只是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更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再一个是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养老、教育这些“压顶的大山”不搬,老百姓就永远心里没底。 你让他今天多花点钱,他得想想明天得住院怎么办,完善社保不是福利,是解放消费力的关键一招。 当然,经济不能只靠政策“砸钱”,还得靠创新带动消费新热点,今年8个部委联合发布文件,鼓励发展AI手机、智能汽车等新型消费。 别看小众,但背后带动的是一整条产业链,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服务,消费不是一锤子买卖,是长期的生态。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趋势是“情绪消费”,电影、短剧、游戏、国潮品牌……这些东西看起来不刚需,但却是人们心情的出口。 2025年,中国情感消费市场预计将超2700亿美元,这说明,消费不只是买东西,更是“买感觉”。 不过日韩的教训也值得警惕,比如日本曾经因为过度依赖房地产,结果泡沫破裂拖了几十年;韩国的家庭债务问题也很严重,消费靠借贷不是长久之计。 中国要学经验,更要绕开陷阱,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消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收入支撑、信心提振、政策引导、产业配套,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未来的中国,不仅是制造大国,更应该是幸福强国。
“中国要迈向发达国家,必须向日本和韩国学习,先成为消费大国。”在天津论坛上,经济
顾议史实
2025-09-30 17:36:1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