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良心讲,站在以色列和犹太人的角度来看,内塔尼亚胡称得上是个英雄。站在以色列和犹太人的角度,内塔尼亚胡之所以能被看作英雄,根源在于这个民族刻在骨子里的安全焦虑。从二战期间600万犹太人惨遭屠杀的历史创伤,到建国后连续五次中东战争的生死考验,安全感始终是悬在以色列人头顶的头等大事。 1943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里,600万犹太人的生命被纳粹的工业流水线吞噬;1948年建国次日,五支阿拉伯联军从四面八方涌来,新生的以色列在枪炮声中打响存亡之战。 这种生存焦虑塑造了内塔尼亚胡的政治人格。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时,18岁的他中断美国学业返回以色列,在总参谋部侦察部队的枪林弹雨中淬炼出强硬底色。 1972年萨贝纳航班劫持事件中,他带队突袭时肩部中弹仍坚持指挥;1976年哥哥约纳坦在恩德培行动中牺牲,这场悲剧将“安全至上”刻进他的政治DNA。当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反恐战略时,书页间密密麻麻的批注暴露出执念:这个国家必须用绝对优势的武力震慑敌人。 这种思维在2025年的加沙战场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哈马斯的火箭弹袭击,内塔尼亚胡政府批准的“全面接管加沙城”计划堪称现代版“焦土政策”:80万平民被要求在两个月内南迁,学校、医院等民用设施成为精确打击目标。 尽管联合国警告此举构成《罗马规约》中的反人类罪,但以色列民众的支持率却在军事行动初期攀升至68%——他们记得2023年10月7日那个黑色清晨,哈马斯武装分子正是利用民用设施作掩护发动突袭。 内塔尼亚胡的“安全经济学”同样充满争议。他推动的私有化改革使以色列GDP年均增长3.5%,但基尼系数飙升至0.48,贫富差距创历史新高。 这种“繁荣掩盖下的撕裂”恰是其统治艺术的缩影:用经济成就换取政治稳定,用安全叙事压制社会矛盾。当极右翼政党“犹太力量党”在议会通过西岸土地吞并法案时,他默许这种民粹操作,因为深知选民更在意的是“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能否挡住恐怖分子”。 但历史正在显现其残酷的辩证法。哈马斯通过地道网络和无人机袭击,让以军每占领1平方公里土地需付出3.2名士兵伤亡的代价;国际刑事法院发布的逮捕令使以色列陷入外交孤立;预备役士兵拒服兵役率飙升至50%,军方警告“国防军已丧失两线作战能力”。 更讽刺的是,当内塔尼亚胡在记者会上否认实施饥饿政策时,加沙每天仅允许不足1%的援助物资进入,儿童死亡率已达战前5倍。 这种矛盾恰是内塔尼亚胡政治遗产的缩影:他像外科医生般精准切除威胁以色列安全的“毒瘤”,却让整个机体陷入慢性感染。 当历史走到2025年的十字路口,一个残酷真相浮现:用他国血泪浇筑的安全堡垒,终将成为囚禁自己的牢笼。内塔尼亚胡的强硬政策或许能暂时安抚民众的安全焦虑,但当加沙的瓦砾堆下传出新的仇恨呐喊,当特拉维夫的街头爆发反战浪潮,这个国家终将面对那个终极命题——真正的安全,究竟建立在谁的牺牲之上? 那么,你如何看待国家安全与道德底线的平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以色列又要被美国玩完!美国把朝鲜分成两半,制造一个民族延续了七十多年的仇杀。美国
【18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