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北约和乌克兰宣布了 9月28日,北约秘书长吕特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了电话,核心内容是确认了一个新机制——“优先乌克兰需求清单”。简单说,就是乌克兰可以把最急需的武器装备列成清单,北约方面会优先协调满足。 这一机制的运作逻辑十分明确,就是“乌克兰点单、欧洲掏钱、美国出货”的三方协作。乌克兰根据前线战况列出急需武器清单,由荷兰、德国等欧洲国家凑集资金,最终从美国采购装备直接送往前线。和以往繁琐的军售审批流程不同,它主打货架直选,优先调用美国现有武器库存,大大缩短了从下单到交付的时间,刚好能补上乌军有装备无弹药的燃眉之急。 从资金构成看,欧洲多国已主动买单:荷兰一口气拿出5.9亿欧元,挪威、瑞典和丹麦联合出资5亿美元,德国也追加了5亿美元援助。首批到位的物资包括“爱国者”防空导弹和“海马斯”火箭炮弹药,这些都是乌军抵御俄军空袭、巩固顿巴斯防线的核心装备,目前已在运往乌克兰的途中。按照计划,10月资金规模还将提升至35亿美元,长期目标是凑够100亿美元。 但这背后藏着各方的利益算计。对美国而言,自己无需直接出资,却能让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军工企业赚取巨额订单,相当于把援乌成本转嫁给了欧洲。欧洲虽然掏了钱,却要全程接受美国主导的武器选择和维护标准,本就艰难的“防务自主”进程更受牵制。泽连斯基虽对机制全力支持,但乌军面临新难题:一套“爱国者”系统需要约90名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操作,正常培训周期长达6个月,如今只能突击赶进度,否则武器到了也难以发挥作用。 俄罗斯早已针对性调整策略,将打击乌军补给线作为核心目标。自7月以来,俄军用“天竺葵-2”无人机持续轰炸乌克兰铁路枢纽,几乎瘫痪了全国关键车站,第聂伯河上的克留科夫大桥等运输要道也被炸毁——这座桥曾每天通行18列军火列车,是北约援助的“生命线”。近期俄军还在顿巴斯方向增兵,试图切断乌军东西两线补给,刚运抵的援助武器能否顺利送往前线仍是未知数。 更现实的问题是欧洲的支援耐力。荷兰、德国等国虽暂时积极出资,但长期承担费用已让部分国家财政承压,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就曾公开呼吁美国共同承担成本。这20亿援助更像应急的“强心针”,要想真正改变战局,不仅要看武器能否突破俄军封锁,更得看欧洲的资金能否持续跟进,毕竟没人能无休止为战争买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北约对乌援助
美国为什么不再支持乌克兰?
【3评论】【2点赞】
用户12xxx12
要打大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