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加坡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在新加坡的华人,根本不在乎中国到底好不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加坡有70%的华人人口到这里,华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实际恰恰相反。 举个例子,要是你在新加坡大街上拦住个背着双肩包的华裔年轻人,问他 “关心中国发展得好不好吗”,十有八九会换来个哭笑不得的摇头:“我更操心下个月组屋申请能不能中,哪有空管别的。”这可不是个别案例,有民调数据摆着:30 岁以下的新加坡华人里,82% 都只认 “新加坡人” 这一个身份,主动关注中国新闻的连 10% 都不到,现在过年还会贴春联的家庭,连三成也凑不齐。咱们总觉得 “同根同源” 就该有情感联结,可在新加坡年轻人眼里,这些早成了遥远的传说 这股 “淡漠” 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新加坡打建国起就刻意塑造的结果。1965年,新加坡被踢出马来西亚联邦时,简直是一穷二白,连喝的淡水都得靠马来西亚供给,华族、马来族、印度族的矛盾一触即发,稍有不慎就可能亡国。李光耀政府很清楚,要让这个小国活下去,必须把不同族群拧成一股绳,而 “去华人化” 的国族塑造就是最关键的一招。表面上推行的 “双语教育” 给了华文一席之地,可实际上偏心得明明白白:数理化、历史地理全用英语授课,华文课每天就一小时,目标只是 “会说日常华语” 就行。课堂上教的全是 “新加坡如何在大国夹缝里求生”,哪有什么 “华人千年历史” 的位置? 此外,住的地方更是从根上打散了族群抱团的可能。新加坡政府规定,所有组屋小区必须按 “华族 70%、马来族 20%、印度族 10%” 的比例分配,压根不允许出现 “唐人街”“小印度” 这样的族群飞地。在勿洛、大巴窑这些社区里,你家隔壁可能是马来族教师,对门住着印度族医生,孩子从小一起玩,一起过 “种族和谐日”,穿各族服饰唱歌跳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的念头早就刻进了骨子里。老辈人或许还剩点 “祖籍情结”,年轻一代早被全盘西化的生活浸透了,不是他们 “数典忘祖”,是从出生起接受的就是 “新加坡优先” 的全套教育。 更颠覆认知的是,占人口多数的华人,在新加坡压根算不上 “最受欢迎” 的群体。新加坡搞的是 “多元共融” 的平衡术,为了避免华族占比太高形成优势,政策上处处透着制衡。国会的集选区制度规定,每个选区必须有至少一名少数族裔议员,确保马来人、印度人的声音不会被淹没;职场和公共资源分配上,也会刻意向少数族群倾斜,比如马来族在军警系统里的传统地位,印度族在科技、法律领域的优势,都让华人没法靠人口基数获得特殊待遇。 与此同时,就连外交导向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民众的认知——外界总觉得新加坡是华人国家就该亲华,可新加坡从来都是 “谁都不得罪,只帮自己”。樟宜海军基地常年停着美军舰,可它又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之一;一边跟中国合作建苏州工业园,一边跟美国搞联合军演;积极参与 “一带一路”,转头又跟欧洲签自贸协定。总理黄循财说得直白:“我们不亲华,也不亲美,只亲新加坡。” 这就是他们的生存智慧——马六甲海峡的航运安全、全球贸易通道的畅通,才是新加坡的经济命脉,中美保持平衡对他们最有利。老百姓早就被这种逻辑同化了,他们会买中国手机、看中国网剧,但绝不会把中国当成 “祖籍国”,被误认成 “中国人” 时,会立刻纠正 “我是新加坡人”,这不是反感中国,是在捍卫自己的国家身份。 说到底,新加坡华人的 “不在乎”,根源是生存压力早就把 “情感联结” 挤到了角落。这个国土面积才734平方公里的国家,粮食、淡水全靠进口,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精打细算。2024年新加坡核心区的房租均价都涨到 1.8 万新元一个月了,合人民币快 10 万,可普通白领月薪也就 4500 新元左右,差不多 2.3 万人民币,40% 的收入都得砸在住房和教育上。 对他们来说,“中国 GDP 增长 5% 还是 6%”,远不如 “组屋申请成功率”、“公积金涨幅” 来得实在。就算有家长送孩子去补中文,动机也现实得扎心 ——2023 年新加坡对华贸易额达 1100 亿新元,会中文的毕业生起薪比同龄人高 20%,这根本不是 “认祖归宗”,纯粹是饭碗问题......
吓人。25日,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来自美国知名媒体人塔克·卡尔森,他称,以色列总理
【54评论】【4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