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俄罗斯突然宣布了。 当地时间9月25号,俄罗斯库尔斯克州的州长说,有一架乌克兰的无人机想来袭击库尔斯克核电站的二期工程,结果这架无人机掉下来的时候撞到了核电站里正在建的一栋楼。 这事儿听起来就像一场侥幸逃脱的噩梦。无人机撞击的虽是核电站二期在建区域的建筑,但“被碎片击穿”的后果想想就让人后背发凉——万一偏一点点,砸中的是核心设施呢?俄方强调辐射水平正常、无火灾风险,可这种“幸运”能经得起几次消耗? 乌方的沉默本身就像一场无声的新闻发布会。不承认、不否认、不解释,这种态度反而让猜测发酵。或许他们需要时间核实细节,或许在权衡回应策略,毕竟指控涉及核设施袭击,轻易接话可能引发外交地震。但沉默也是一把双刃剑,它让危机叙事单方面由俄罗斯塑造,反而加深了国际社会的疑虑。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已是核电站附近近期再次成为目标。库尔斯克核电站靠近俄乌边境,本就处在冲突的阴影下。将核设施卷入军事行动,无异于在悬崖边玩火——一旦失手,核泄漏的灾难将没有国界,受害的将是千百万普通民众。国际原子能机构多次强调核设施的安全红线,但冲突中的约束力似乎正在被侵蚀。 有人说这次没造成大损失是“万幸”,但真正的危机恰恰藏在这种“侥幸”里。它容易让人放松警惕,仿佛核设施真是铜墙铁壁。实际上,无人机哪怕只是撞击附属建筑,也暴露了防护体系的脆弱点。核电站不是普通工厂,它的安全必须百分百保证,一次“轻微”破坏就可能是灾难的预演。 保护核设施不能依赖运气,而需要坚实的国际规则和透明的监督机制。当前冲突中,各方应重回理性,明确将核基础设施列为非军事目标。否则,下一次无人机落下的,可能就不是一座在建楼房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普京终于发现了一个事情,俄军拉平上将,完全就是“乌克兰的大英雄”,这种人早就应该
【3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