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欠联合国三十多亿美金,还敢去开会? 没人敢拦它,因为没人敢没它。 它每年该出八亿多常规费,拖着不给;维和经费二十亿,基本没交。可它一边欠着,一边还坐在安理会主座上,指手画脚。 联合国最新数据冰冷地显示,美国拖欠的会费已突破30亿美元大关,其中仅2025年的常规预算分摊款就拖欠超过8.2亿美元。自今年初新政府上任以来,美国几乎全面停止了会费缴纳,连2024年的款项至今也未结清。这种拖欠行为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延续了近四十年的战略习惯——自从1986年开始,美国的会费缴纳记录就一直断断续续。 讽刺的是,这个最大的欠债大户却依然稳坐安理会头把交椅,手握一票否决的特权。联合国宪章第十九条明明规定,成员国拖欠会费数额等于或超过前两年应缴总额时,将失去大会投票权。但这条规则仿佛只对弱小国家有效,对超级大国却形同虚设。 美国的钱包在别处却格外慷慨。2024年底,它轻松追加近10亿美元用于军事援助。这种“战争开支慷慨、多边合作吝啬”的对比,暴露了其战略优先级的真实排序。联合国因此被迫裁员2681人,压缩办公空间,多项人道项目停摆,而美国代表却带着30亿美元欠款高调出席联大会议,滔滔不绝地谈论“领导力”。 这种拖欠战术已演变为精妙的政治工具。美国似乎精准计算还款金额,刚好卡在不被剥夺投票权的最低线上。就像1990年代末,参议员赫尔姆斯公开以拖欠会费为筹码,逼迫联合国按照美国意愿改革。财务杠杆成了外交政策武器,联合国机构在资金短缺中艰难喘息。 真正令人心寒的是双重标准下的国际秩序失衡。当安理会需要就加沙停火投票时,美国可以连续六次否决多数国家支持的决议,即便联合国报告显示加沙已濒临饥荒。否决权原本是为保障大国协调而设计,如今却常成为人道主义危机的拦路石。 与此同时,中国在2025-2027年的分摊比例提升至20%,每年缴纳约7.44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出资国。中国不仅按时足额缴纳,甚至在2024年最后48小时内完成4.8亿美元的全额支付。 这种财政责任感与美国的拖欠形成鲜明对比,但国际话语权却并未随之重新分配。 国际社会的不满已达沸点。部分国家提出激进改革方案:将总部迁出纽约;对拖欠会费超一年者取消投票权;经催缴仍不履行者暂停会员资格。这些提议若被推动表决,可能重塑全球治理格局。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公开推动安理会改革,建议在人权危机中限制否决权使用。 、 颇具戏剧性的是,中美在贸易科技领域剑拔弩张,却在安理会改革议题上罕见一致。双方都支持限制人道危机中的否决权。这微妙共识揭示了一个现实:即便霸权国家也意识到,现行机制若完全失灵,自身利益最终也会受损。 联合国站在了十字路口。是继续容忍“特权式拖欠”,还是勇敢启动改革程序?国际社会需要真正的多边主义,而不是披着多边外衣的单边主义。当拖欠者一边享受特权一边质疑体系价值时,这个体系的信用基础已在崩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就在刚刚美国宣布如下......!美国要退出联合国了:这次是真的要走了。
【90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