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味草药,堪称肠息肉患者的“消结草”,化解瘀毒,畅通肠道气机 中医常讲“瘀毒蕴结则生赘物”,肠息肉的核心病机之一便是瘀毒在肠道内积聚,阻塞气机——瘀毒不除,肠道的正常运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气血无法顺畅地在肠道中运行,既不能滋养肠黏膜,又难以排出肠道内的浊气与毒素,时间一长,肠道黏膜从局部的轻微炎症、充血,慢慢发展到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甚至可能引发腹痛、腹泻、便血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瘀毒还会“层层深入”:肠道表层受瘀毒侵袭,会出现黏膜充血、水肿,患者可能仅感觉到轻微的腹胀、腹痛;肠道中层瘀毒积聚,会导致肠道气机阻滞加重,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不成形,且常伴有黏液;肠道深层被瘀毒侵蚀,会使息肉逐渐增大、增多,甚至发生恶变,此时调理的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肠息肉患者体内长期存在瘀毒,不仅会让息肉反复生长,还会悄悄耗伤脾胃功能——脾胃是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胃功能虚弱,水谷运化失常,就会产生痰湿、食积等病理产物,这些产物又会进一步加重瘀毒的形成,形成恶性循环。哪怕通过手术暂时切除了息肉,若脾胃功能未得到调理,瘀毒仍会不断滋生,息肉很容易再次复发,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肠道疾病。而中医里刚好有一味草药,擅长“深入肠道、化瘀解毒”,能像“清道夫”一样清除肠道内的瘀毒积滞,这味草药就是红藤。 《本草纲目》中记载红藤“治急、慢性阑尾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肠痈腹痛”,其功效精准契合肠息肉“瘀毒蕴结”的病理特点。红藤的妙处在于“通而不伤、解毒不损正”:它最擅长“深入”肠道内部,将隐藏在肠道黏膜褶皱中的瘀毒“搜刮”出来,缓解因瘀毒导致的腹痛、腹胀等症状;同时能疏通肠道气机,使气血重新顺畅地滋养肠道,改善大便异常的情况;更难得的是,它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消除肠道内的炎症,避免瘀毒进一步加重,这和肠息肉“瘀毒易伴炎症”的特点刚好对应,比普通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药物多了一层“消结”的功效。 但红藤性平,虽然化瘀解毒、通利肠道的作用较强,若肠息肉患者是脾胃虚寒型,单用可能会加重脾胃的虚寒症状,导致腹痛、腹泻加重;而且长期单用,可能会损伤肠道的正气,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所以中医用它时,总会根据体质灵活搭配:比如瘀毒偏重、伴有腹痛剧烈的患者,配丹参、赤芍增强活血化瘀之力,让肠道内的瘀毒更快消散;脾胃虚寒明显、大便溏稀的,加白术、茯苓、干姜温中健脾、散寒止泻,平衡红藤的凉性;肠道息肉较大、伴有气血不足的,再搭黄芪、当归补养气血、扶正祛邪,避免祛瘀解毒时伤了身体根本。 就像之前接诊的 52 岁李大叔,患肠息肉 3 年,经常感到腹部隐痛,大便不成形,每天要解 3 - 4 次,还伴有黏液,稍微吃点生冷食物症状就会加重。看他舌苔厚腻、有瘀斑,脉象弦涩,是典型的瘀毒蕴结、脾胃虚寒型,我就用红藤为主药,搭配丹参、白术、茯苓、干姜——红藤深入肠道化瘀解毒,丹参辅助活血化瘀,白术、茯苓、干姜健脾温中、散寒止泻。他坚持服用了 3 个月,腹部隐痛明显减轻,大便逐渐恢复正常,每天 1 - 2 次,复查肠镜发现息肉有所缩小。 最后要提醒的是,红藤虽对肠息肉的瘀毒蕴结型对症,却不能盲目用:比如孕妇需慎用,以免影响胎儿发育;对红藤过敏的患者,使用后可能会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肠息肉调理讲究“辨证用药”,最好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根据腹痛、大便等症状的特点以及体质的寒热虚实来调整用量和搭配,才能既消结止痛,又不伤正气。
1味草药,堪称肠息肉患者的“消结草”,化解瘀毒,畅通肠道气机 中医常讲“
陈玉龙谈养护
2025-09-25 10:41:52
0
阅读: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