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乌克兰算是继承了苏联的“军工家底”,3594家军工企业摆

毛飞爱体育 2025-09-25 01:06:21

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乌克兰算是继承了苏联的“军工家底”,3594家军工企业摆在那儿,安东诺夫设计局、黑海造船厂这些巨头个个握着压箱底的技术,可偏偏经济垮了台,那些能设计洲际导弹、造航母的专家,愣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有的工程师连家人的面包钱都凑不齐,昔日的科研精英一下子跌到了赤贫的境地。 这时候中国正憋着劲搞建设,航天、军工、造船哪哪儿都缺技术,听说这事儿立马动了心,专门启动了“双引工程”,说白了就是抢人才,当时总理都放话了,这是穷十年都培养不出的宝贝,绝不能错过。 那会儿不光中国盯着,美国、德国这些国家也都派了人去抢,但中国有优势,毕竟老辈有中苏友谊的底子,再加上给的条件实在太诱人,不少乌克兰专家咬咬牙拖家带口就来了。 他们来之前心里其实打鼓,怕异国他乡站不住脚,结果到了中国才发现,顾虑全是多余的。 住房是现成的,西安、沈阳这些重工业城市早就建好了“专家村”,三居室带家具家电,拎包就能住 孩子上学直接进重点学校,还有专门的俄语老师辅导,不用愁跟不上,家人看病更省心,定点医院绿色通道,享受的待遇比当地处级干部还周全。 最实在的还是报酬,当时乌克兰专家在本土月薪也就几十美元,折合成人民币才几百块,来了中国直接翻好几倍,月薪三千到五千块是常态,要知道那时候中国普通职工一个月才挣几百块,这收入足够一家人舒舒服服过日子,比在乌克兰时的生活水平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这些专家也实在,没辜负这份厚待,把压箱底的技术全掏了出来。航天领域最典型的就是乌克兰南方设计局的专家,这可是当年造“撒旦”洲际导弹的地方,手里握着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的核心技术 他们一来就扎进了长征系列火箭的研发车间,盯着RD-120液体发动机的图纸一点点优化,原来长征火箭的发动机推力不足,可靠性也只有95%,经他们手改完,推力硬生生提升了15%,可靠性直接冲到98%,后来长征五号能扛起大吨位卫星,背后全有这些老专家的功劳。 有人开玩笑说,那些原来在乌克兰快发霉的技术图纸,到中国立马变成了宝贝,比金子还值钱。 军工领域更是收获满满,哈尔科夫莫洛佐夫设计局的专家带来了坦克装甲的核心技术,当年他们给T-84坦克搞的爆炸反应装甲,连穿甲弹都难打穿。 这些专家蹲在国内的坦克厂,从材料配方到焊接工艺手把手教,原来国产坦克的装甲防护总是差口气,经他们点拨,99式坦克的抗穿甲能力直接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国际上都排得上号。 还有火炮、导弹这些领域,不少老专家把笔记本里的计算公式、实验数据都抄给中国团队,连多年的经验心得都毫无保留,用他们的话说,技术藏着掖着只会烂掉,能在中国发光发热才不算辜负。 来中国后,他直接扎进大连造船厂,从舰体结构到动力系统,一点点给中国工程师讲解,辽宁舰能顺利改造完工,巴比奇功不可没。 后来他干脆定居青岛,加入了中乌特种船舶制造厂,还拿到了“齐鲁友谊奖”,现在八十多岁了还在当技术顾问,偶尔去高校讲课,日子过得悠闲又充实。 除了航母,雪龙号破冰船、青海湖号补给舰这些“乌克兰三舰客”,当年也都是靠乌克兰专家手把手指导才完成改造,连船舶抗风浪的关键技术,都是老专家蹲在车间里盯着工人练出来的 这些年来中国对这些专家的厚待从来没断过,国家级的“友谊奖”专门表彰他们的贡献,奥坚科·沃洛德梅尔、科瓦连柯这些专家都拿过,地方上还有“江苏友谊奖”“齐鲁友谊奖”,不光给荣誉,待遇也跟着涨。 像在江苏工作的奥列格·伊萨耶夫,带领团队搞出了世界领先的特种电缆,公司给的待遇让他在当地买了房,子女也在中国找到了好工作 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的谢尔盖·马克西莫夫教授,跟江苏科技大学合作了十几年,就算疫情没法来华,照样拿奖领津贴。 三十多年过去,当年来华的专家大多已经七八十岁,早就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但日子过得比谁都滋润。 留在中国的,住着当年分配的房子,每月有丰厚的退休金,看病有绿色通道,逢年过节还有相关部门上门慰问 就算少数回了乌克兰的,中国这边也没断了联系,每年给发养老金,遇到困难还能找中国使馆帮忙。 就像巴比奇,现在还时常在青岛的航母主题公园跟游客聊当年造航母的故事,提起在中国的日子就笑,说当年要是留在乌克兰,说不定早就靠着微薄的退休金度日了,哪能像现在这样被当成宝贝,连孙子都在中国读完大学进了科研院。

0 阅读:41

猜你喜欢

毛飞爱体育

毛飞爱体育

每天带来最新体育信息推送,感谢每一位喜欢体育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