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捐赠的“旧衣服”,漂洋过海到了非洲之后,变成了什么样呢?知道真相后的你还愿意捐衣服吗? 说起旧衣服回收这事儿,大多数中国人都有过经历。每年咱们国家扔掉的旧衣物得有2600万吨那么多,这数字听着就吓人。很多人觉得扔了可惜,就塞进小区里的回收箱,心想这些衣服能帮到穷人,尤其是非洲的孩子们。结果呢?真相远没那么简单。这些衣服大多没直接送人,而是进了条长长的产业链,最后漂洋过海去非洲,变成当地市场上的热卖货。整个过程商业味儿浓厚,赚钱的环节一堆堆,但也确实让不少非洲人穿上了实惠的衣服。咱们一步步扒开来看看,这里面到底藏着啥。 先说国内的回收环节。中国旧衣回收行业现在规模不小,2025年市场体量已经破百亿了。上游主要是收集,渠道五花八门:有社区回收箱、企业合作,还有线上平台像闲鱼啥的。回收箱是最常见的,你扔进去的衣服,很快就给拉走。问题是,回收率低得可怜,只有不到三成能真正再利用。为什么?因为大多数衣服太旧太破,价值低,每吨只能卖200到300块钱,连运费都勉强够。那些还能穿的,就被初步分拣:清洗消毒后,按材质和成色分类。棉的、厚的、薄的,全分开。轻薄夏装最受欢迎,因为非洲热,适合出口。 分拣完,七成以上的好衣服直接打包出口转售。这就是产业链的核心,出口是唯一能赚大钱的环节。企业像格蕾丝这样的,低价从上游收货,三五百块一吨,然后加工成大捆,塞进集装箱。2020到2021年,中国对非洲的二手衣出口猛增123%,总额6.24亿美元。咱们成了非洲最大供应国,肯尼亚、尼日利亚、坦桑尼亚这些地方是主力市场。剩下的两成衣服要么做环保再生,像拆成纤维做抹布地毯,要么捐山区或工艺再造。但说实话,出口这条路最赚钱,也最长。 衣服到非洲后,命运就变了样。卸货在港口城市,比如肯尼亚的蒙巴萨。批发商整捆买走,像买盲盒似的,不知道里面啥货。拆开后,分门别类摆上市场摊位。质量好的熨平挂起来,几美元一件,远比本地新衣便宜。非洲纺织业本来就不发达,本地衣服贵又不耐穿,二手货就成了主流。数据显示,东非每年进口1.5亿美元的二手衣服,主要从中国和欧美来。市场里啥都有:中文校服、公司工装、带品牌标签的T恤,当地人不在乎来源,就图实惠。尤其是女性内衣和国际牌子,卖得飞起,因为便宜又有点时尚感。 这批衣服不光是穿的,还拉动了当地经济。肯尼亚有200万人靠二手衣行业吃饭,从批发到零售,全链条上税也多。摊贩们低价进货,高价卖出,养活了不少家庭。整个二手衣贸易全球每年超49亿美元,非洲是主要接收地。想想看,一件你扔掉的T恤,在那儿可能帮人省下半个月饭钱。这听起来挺暖心的,对吧?但别急,好事儿总有另一面。 负面影响可不小,主要冲着非洲本地纺织业去的。大量二手衣涌入,价格低到本地工厂根本竞争不过。结果呢?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撒哈拉以南非洲制造业占比从1990年的16%掉到2017年的10%,二手衣进口是推手之一。肯尼亚纺织业本来就弱,棉花还得进口,能源和运费又高,哪扛得住倾销?每年数亿件旧衣进来,市场饱和,本地企业关门大吉。失业率蹭蹭涨,社会问题跟着来。 环境上也麻烦。不是所有衣服都能卖掉,四成左右直接扔垃圾场。加纳的坎塔曼陀市场每天接100吨旧衣,处理不了,就堆成山。塑料混杂的合成纤维难降解,污染土壤和水源。非洲废物管理本来就跟不上,这下更乱套。2023年有报告说,二手衣加剧了塑料废物问题,生态压力大增。国际上,这事儿还牵扯贸易摩擦。 美国是老玩家,早年靠AGOA协议给东非免税出口,但二手衣禁令一出,就施压。2015年东非共同体想从2019年起禁进口二手衣,结果只剩卢旺达坚持,其他国家扛不住经济压力,纷纷妥协。乌干达2023年总统穆塞维尼发话禁二手衣,说这是给死人穿的垃圾,但执行起来也难。尼日利亚名义上禁了,可走私照样多。 这产业链的商业化让很多人失望。你捐衣服,本想行善,结果发现回收公司低价收、出口企业赚差价、非洲批发商和小贩分销,全是生意。捐赠者落空,觉得善意被稀释。青岛有老板被曝偷卖回收衣,全国类似事儿不少。回收箱真假难辨,合法的被挤出局,劣币驱逐良币。行业报告说,旧衣回收本该环保公益,可现在乱象多,规范难。2022年报告显示,真正再利用的只有415吨,绝大部分填埋或焚烧,污染更重。
万幸中国没帮俄罗斯,因为美国早就布下了三个陷阱,一个比一个致命,那美国布下的陷阱
【1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