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被孤立,西方十国承认巴勒斯坦建国,坚决不跟美国同流合污! 9月21日至22日短短两天内,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率先发声,法国、比利时等六国紧随其后,高调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 联合国五常之中,只剩美国仍孤零零地站在拒绝承认的阵营里,这份决绝与盟友们的集体转向形成刺眼对比。这波“扎堆”承认绝非心血来潮,背后是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所作所为激起的公愤。 加沙的土地上,超6.5万人在军事行动中丧生,九成基础设施沦为废墟,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民众连基本的饮水、食物都成奢望。这样的惨状通过镜头传遍世界,也深深刺痛了欧洲民众的心。 街头抗议此起彼伏,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到伦敦的议会广场,“停止种族灭绝”的呼声震耳欲聋,82%的西班牙民众明确表示谴责以色列的行为。欧洲政府被架在民意的火上烤,承认巴勒斯坦国成了回应民众诉求的必然选择。 美国的无底线纵容更是让盟友们忍无可忍,作为以色列最坚实的后盾,美国在联合国多次否决涉巴以冲突的决议,对加沙的人道主义灾难视而不见,甚至持续向以色列输送武器。这种“不分是非”的偏袒,早已超出盟友间的默契边界。 欧洲国家看清了,跟着美国一条道走到黑,不仅会背上“漠视人权”的骂名,更会损害自身的实际利益。中东是欧洲重要的能源来源地,以色列的强硬行径搅得地区局势鸡犬不宁,直接威胁到欧洲的能源安全。谁愿意为了迎合美国,断了自己的能源后路? 地缘政治的算盘,欧洲打得比谁都精。过去欧洲挺以色列,多少带着对美国的服从和价值观的认同,可如今形势变了。欧盟正着力提升战略自主性,不愿再做美国的“跟班”。 承认巴勒斯坦国,既能向以色列施压,迫使其中止激进行动,也能借此修复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要知道,欧洲有大量阿拉伯移民,他们的呼声已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西班牙、法国等国通过这一表态,既能巩固与阿拉伯国家的联系,又能争取国内移民群体的支持,简直是一举两得。更深远的考量藏在“两国方案”的存续里。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以1967年战争前的边界为基础,建立两个独立国家和平共处,是解决巴以问题的唯一现实出路。可以色列的扩张行径和美国的纵容,让这一方案濒临破产。 欧洲国家扎堆承认巴勒斯坦国,就是用实际行动给“两国方案”注入新动力。英国首相斯塔默直言,承认巴勒斯坦国是为了恢复双方对和平的希望;加拿大总理卡尼也表示,这是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维护和平的努力。 即便这份心意里掺杂着利益算计,但论迹不论心,确实为停滞的和平进程打开了一丝缝隙。美国的孤立已成定局,联合国大会曾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支持巴勒斯坦入联。 如今全球已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会员国承认巴勒斯坦国,美国的顽固立场显得格格不入。欧盟甚至已迈出更实质的一步,宣布拟对以色列采取制裁措施。 虽然目前仅针对两名部长和部分输欧商品,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影响,但这无疑是欧以关系降温的明确信号。要知道,欧盟是以色列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伙伴,真闹僵了,以色列承受的损失不会小。 有人说欧洲这是“背叛美国”,可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国家间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欧洲的选择,不过是在维护自身利益与价值观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他们既不想放弃“人权卫士”的形象,又要守住能源安全、地区稳定的底线,承认巴勒斯坦国恰好成了最佳切入点。这不是与美国“决裂”,而是划出了清晰的利益边界:可以是盟友,但不能为你的偏袒买单;可以谈合作,但不能牺牲我的核心利益。 以色列的反应充满戾气,却也难掩心虚。面对欧洲的集体转向,它除了抗议别无他法。毕竟在舆论场上,它早已失了人心;在利益格局中,它也离不开欧洲的市场。 美国虽然不满,却也没法强迫欧洲国家牺牲自己的利益迁就以色列,只能眼睁睁看着盟友与自己拉开距离。这场外交风波,本质上是国际社会对强权逻辑的一次集体反击。 也是欧洲战略自主意识的一次集中体现,加沙的苦难让世界看清,偏袒换不来和平,强硬解决不了问题。欧洲十国的选择,给僵持的巴以局势带来了变数,也给美国的霸权敲了警钟。 未来的路依旧漫长,巴勒斯坦国从获得承认到真正落实主权,还要跨过以色列反对、美国阻挠等诸多关卡。但至少现在,和平的天平终于迎来了一丝倾斜的可能。 欧洲用行动证明,即便是美国的盟友,也不会永远盲从;即便是渺小的正义,也能在众怒之下汇聚成改变的力量。这或许就是这场外交风暴最珍贵的意义。
以色列被孤立,西方十国承认巴勒斯坦建国,坚决不跟美国同流合污! 9月21日
不简单的幸福
2025-09-23 22:25:17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