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2024年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不奇怪。饭店里

寒梅傲骨雪中情 2025-09-22 12:01:43

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2024年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不奇怪。饭店里用机器人端盘子,也不奇怪。就连研发AI写文章,也不奇怪。但是发现没?现在的智能科技有点跑偏了——放着救火、排雷、高空作业这些能救命的“硬骨头”不啃,反倒扎堆去抢快递员、收银员的饭碗。 近年来,智能科技飞速发展,很多看似科幻的技术都已经逐渐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机器人端盘子等,似乎成了科技进步的标志。 这些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行业的格局,也让人们看到了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智能科技的一些发展方向似乎有点“跑偏”了。 尤其是那些完全能够被人工代替的工作岗位,反而成了科技争夺的焦点。 就像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所说的那样,看到科技界更多的目光集中在了抢占那些可以替代快递员、收银员、服务员等岗位的“低端”工作上。 而真正能够改变世界、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领域,反而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比如能够拯救生命的救火机器人、排雷机器人、高空作业机器人,这些技术,似乎在某些时候被忽视了。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反而有可能让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失去工作。 饭店里的机器人端盘子,其实就是个带轮子的小推车,只能沿着固定路线走,遇到客人突然站起来,还得靠服务员手动停下。 有那研发机器人的钱,不如想想怎么帮厨师减轻负担,比如研发能自动处理食材的机器,把土豆丝切得又细又匀,把肉馅搅得软硬适中,让厨师不用再重复干这些累活。 或者搞智能油烟净化系统,让厨师不用再在满是油烟的厨房里呛得直咳嗽,这些才是餐饮行业真正需要的科技。 可现在没多少企业愿意做,反而一门心思搞 “无人化”,好像只要没了人工,就是高科技了。 再看看那些该啃却没人啃的 “救命科技”,就说救,现在消防员冲进火场,全靠经验判断哪里有被困人员,哪里有易燃易爆物,风险特别大。 去年有个消防员为了救被困老人,因为没发现房间里的煤气罐泄漏,不幸牺牲了。 要是能研发出小型消防机器人,让机器人先冲进火场,用红外探测仪找到被困人员,用气体传感器检测易燃易爆物,消防员在外面指挥就行,就能大大减少伤亡。 可现在市面上的消防机器人,根本满足不了实际需求,高空作业就更不用说了,修路灯、擦玻璃幕墙,工人都得吊在几十层楼高的绳子上。 要是能研发出智能高空作业机器人,带着工具沿着墙面移动,不仅能修路灯、擦玻璃,还能检查墙面有没有裂缝,工人在地面操作就行,安全又高效。 柳冠中的观点,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智能科技的发展应该从更高层次和更深远的角度去思考,不能只看到科技带来的“短期便利”。 在智能科技的应用上,不能只关注它如何替代人类的劳动,尤其是那些低门槛的工作,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它能为社会解决哪些长期性的、复杂的问题。 科技发展从来不是为了 “替代人”,而是为了 “帮人”,帮人解决那些危险、繁重、复杂的难题。 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比如上世纪 50 年代,咱们国家研发拖拉机,不是为了抢农民的饭碗,而是为了帮农民从 “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让农民能种更多的地,收获更多的粮食。 再比如上世纪 80 年代,研发洗衣机、电视机,不是为了抢裁缝、放映员的饭碗,而是为了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方便、更丰富。 这些科技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既提高了效率,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在未来,智能科技无疑将继续发展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我们希望它不仅仅是为了替代一些简单的工作,更要在那些真正能改变世界、拯救生命的领域大显身手。 信源:人民科创——2025-09-04——《清华教授柳冠中:机器人不等于者能化》

0 阅读:0
寒梅傲骨雪中情

寒梅傲骨雪中情

寒梅傲骨雪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