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这个人,有太宗的本事,却没有太宗的自律,所以他只能用玄当庙号。 李隆基确实有着堪比太宗的治国才能。他二十七岁即位,年少有为,满怀壮志。他接手的是一个被武则天时期消耗不少的唐朝,但他通过一系列改革迅速使国家焕发生机。 他积极作为,推行科举以选贤任能,重用姚崇、宋璟等贤良之臣。同时,着力改革经济制度,强化中央集权,展现出卓越的治国理政才能与远见卓识。 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开元年间的唐朝步入鼎盛。人口激增,近九百万户安居乐业。商业欣欣向荣,文化璀璨夺目。长安一跃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引得西域诸国纷纷前来朝贡。 杜甫诗中描绘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并非夸张之辞。这些成就完全足以与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超越。 然而问题就在于,李隆基缺乏李世民那种始终如一的自律精神。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始终保持着纳谏的胸怀和节俭的作风。 他著名的《百字箴言》中写道:“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这种对民生疾苦的体恤和自我约束力,李世民坚持到了晚年。 而李隆基却在统治后期完全背离了自己早期的治国理念。开元盛世绵延二十余载,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然而,李隆基却在这繁华中渐生骄矜,志得意满之下,他开始耽于逸乐,疏于朝政,为盛世埋下了隐忧。 他不再虚心纳谏,反而重用李林甫、杨国忠这类奸佞之臣,政治日益腐败。最为典型的是,他为把儿媳杨玉环占为己有,罔顾伦理纲常,将其册封为贵妃。自此,他愈发沉溺于声色犬马,在纸醉金迷的享乐之途上越陷越深。 这种自律性的缺乏直接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李隆晚期耽于享乐,将朝政大事委托给奸臣处理,自己则与杨贵妃终日游宴作乐。 他不仅创造了梨园、教坊来满足自己的艺术爱好,还经常带着贵妃群臣游骊山、泡温泉,常常一连数日不理朝政。 与此同时,他对边境节度使的管控也日益松懈,尤其是对安禄山的野心视而不见。许多人早已看出安禄山有反意并多次提醒,但李隆基却充耳不闻,甚至自信地说:“朕真心待他,量他也会赤心报朕。” 结果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仅用三十多天就攻占了洛阳,次年突破潼关,直逼长安,李隆基只得仓皇出逃。 出逃途中发生的马嵬坡兵变更是暴露了李隆基统治的脆弱。将士们愤而杀死宰相杨国忠,并逼迫李隆基赐死杨贵妃。 曾经权倾天下的皇帝,如今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只得眼睁睁看着高力士将杨贵妃缢死。 这对七十高龄的李隆基来说无疑是沉重打击,也标志着他的统治实质上已经结束。后来太子李亨自行即位为帝,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实际上剥夺了他的权力。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唐朝损失了约三千万人口,国力大衰,从此一蹶不振。而李隆基的晚年也在孤独凄凉的软禁中度过,最终郁郁而终。 回过头来看庙号的问题,就能理解为什么李隆基只能得到“玄宗”这个称号了。“玄宗”庙号包含双重含义:政治维度上授予守成阶段巩固政权的君主,文化维度则反映帝王对玄学的偏好。 李隆基确实注疏过《道德经》,推行道教治国理念,对玄学有特殊喜好。此庙号隐隐透露出“好玄虚”之倾向,与太宗庙号象征的“发扬光大”之意大相径庭,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深思。 李世民庙号“太宗”,是仅次于“太祖”的重要庙号,历史上能有“太宗”庙号的几乎都是各王朝的佼佼者和开创者。而“玄宗”则更多体现了李隆基统治后期脱离实际、追求虚华的特点。 李隆基与李世民的根本区别在于:李世民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自律精神,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而李隆基却在成功之后放松了自我要求,由“勤政”转向“享乐”,由“纳谏”转向“拒谏”,最终导致国家由治到乱、由盛转衰。 李世民统治下的贞观之治为唐朝近三百年的基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李隆基虽然开创了开元盛世,却亲手将其葬送。这就是为什么后人评价李隆基“早年会当皇帝,晚年不会当皇帝了”。 素材来源:中国历史常识:安史之乱 2023-05-02 16:24·五彩秦安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