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俄的远东地区,会不会认祖归宗?答案很明了,正如金灿荣教授所说,面对一个15亿人口的工业化强国,远东那7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迟早是守不住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俄罗斯远东,这片面积超过78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比整个欧洲还要大,却稀稀落落地住着仅仅六百多万人。 空旷的土地、稀薄的人口,构成了这里独特而又略显凄凉的风景。走在远东的城市街头,很容易感受到冷清:商店提早打烊,年轻人寥寥无几,公园里常见的多是拄着拐杖的老人。 乡村更是大片荒芜,许多房屋已经被风雪侵蚀得摇摇欲坠。当地的年轻人早已习惯背井离乡,他们要么去莫斯科、圣彼得堡寻找机会,要么干脆出国谋生。留下来的,多是已经无法迁移的老人,或从事基础岗位的公务人员。 这种人口流失带来的不是单纯的“人少”,而是系统性的经济停滞。缺少劳动力,意味着投资难以落地,基础设施缺乏维护,新产业无法形成。 铁路、港口、电网更新缓慢,医院和学校数量减少,恶性循环愈演愈烈。对莫斯科而言,这片地区虽资源丰富,却更像一个难以托举的“战略负担”:既要投入军费维持防御,又要不断补贴经济,否则整个边疆将陷入失序。 对比之下,中俄边境另一侧的中国东北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人口总量超过一亿,城市街头热闹繁华,高铁、地铁、跨境公路网密集铺设,工业园区灯火通明,物流中心川流不息。黑河、绥芬河、满洲里等边境城市,已经成为远东居民的“生活外延”。 在黑河,商场里常见俄语标牌,医院有会说俄语的医生,出租车司机熟悉卢布结算,甚至许多房地产中介专门为俄罗斯客户提供买房和长租服务。跨境消费、跨境就医、跨境教育已成常态,俄罗斯人带着孩子来中国打疫苗、上学,甚至干脆长期居住,把中国当作生活的“第二故乡”。 这种联系已经远远超出简单的贸易买卖,而是深入到产业和就业层面。远东的大宗资源正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年输送量高达380亿立方米的“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战略通道;木材、农产品、海产跨境运输形成稳定产业链。 与此同时,中国资本和企业也大规模进入远东,建设跨境产业园区、物流枢纽、农牧基地,迄今已建成19个跨境园区,带动当地就业、改善基础设施,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产值。中俄双边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中国不仅是远东最大的贸易伙伴,更成为真正推动其经济运转的“发动机”。 这是一种无形却强大的“吸附”过程,它并不是地图上重新画出国界的政治吞并,而是通过生活方式、教育、医疗、就业的吸引,让远东逐渐被纳入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圈。 人们主动选择哪里有更好的机会、哪里生活更方便,自然会流向那里。一个俄罗斯远东居民,也许不会改国籍,但他的孩子在中国学校读书,他的工资由跨境企业支付,他的医疗在中国医院完成,他的生活节奏、消费习惯逐渐与中国同步。这种趋势是缓慢的,却具有不可逆转的力量。 从更长的时间维度看,这就是文明引力的体现。俄罗斯“向东看”的战略更多是制裁压力下的被动选择,莫斯科政治精英的文化认同仍偏向欧洲。但远东地区距离莫斯科八九千公里,却与中国比邻而居,日常接触更多依赖中国的市场、资本和基础设施。 这里的人们已经逐渐习惯通过中国的电商平台购物,使用中国的支付方式,在中国的医院治疗,在中国的高校就读。中国的工业化能力、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为远东提供了一条温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像一股暖流,缓慢却坚定地改变着这片寒冷的土地。 未来几十年,这片土地可能依然叫“俄罗斯远东”,但它的生活节奏、经济运转模式、文化习惯,都会越来越接近中国的节奏。
乌克兰这个国家还有未来吗?
【8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