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不敢打了?很多人以为,2016年南海的两艘美国航母,是“主动撤退”。错了!真相是,他们算清了一笔账:一场“打赢了也没油水,打输了就赔上国运”的消耗战,美国,根本耗不起。 2016年的南海风云,曾让整个亚洲屏住呼吸。 那年夏天,菲律宾推动的所谓南海仲裁案闹得沸沸扬扬,仲裁庭在海牙作出裁决,否定了中国在部分海域的权益。 中国政府在仲裁前就明确表态,这个案件没有法律效力,不接受、不承认、不参与、不执行。 外交部官员公开指出仲裁庭没有管辖权,仲裁内容超出了公约范围。 中国在多个国际场合重申这一立场,不留模糊空间。 与此同时,美国派出了“里根号”和“斯坦尼斯号”航母打击群,意在借机向中国施压。 美军双航母高调驶入南海,海面一度布满舰艇,战机频繁起降。 中国的回应是三大舰队全面出动,多支导弹部队进入待命状态,防空、反舰体系全面铺开。 空军战机随时准备升空,沿海的火箭军部队也将东风导弹部署到隐蔽阵地。 局势紧张到外界普遍担心擦枪走火,但最后并没有爆发冲突,美国航母编队转向撤离。 撤离背后,是一场极为冷静的算账。 美国清楚,航母虽然象征霸权,但在南海这样接近中国大陆的海域,优势远没有在远洋时那么明显。 航母战斗群的运转消耗极大,每天在海上的花费以千万美元计。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反舰导弹与岸基火力已经形成合力,美国的宙斯盾系统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拦截都成疑问。 一旦航母被击伤或击沉,将是难以承受的打击。 即使侥幸占到便宜,美国也不可能长期控制南海。 这里离中国太近,中国随时可以补充兵力,补给线极短,而美军要长期驻扎则意味着巨额支出。 长期维持军事存在,既吃力又不讨好,耗资巨大却无法换来实际收益。 相反,一旦在中国家门口吃亏,美国数十年塑造的强硬形象就会崩塌,亚洲的盟友也会怀疑美国是否还能继续充当“保护伞”。 美元霸权依赖军事威慑力支撑,一旦威信下降,影响可能会蔓延到金融和外交各个层面。 而且中国有完整的工业链条,从螺丝钉到航母,从钢材到芯片,大部分关键环节都能在国内解决。 战争消耗掉的导弹、舰艇、零部件,很快就能在国内生产线补齐。 美国虽然技术先进,但过度依赖全球供应链,很多环节要靠日本、德国、韩国的零部件支撑,一旦某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陷入停摆。 疫情期间美国连口罩都要进口,这种尴尬早已让外界看清其工业空心化的问题。 但中国一艘军舰沉没,中国的船厂能快速造出新的;导弹库存不足,生产线能全天候运转补充。 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能轻松取胜,靠的是压倒性的技术优势。 但面对中国,美国突然发现再也没有稳操胜券的底气。 美国国内军方甚至有人提出要从第一岛链主动后撤,采取防御姿态。 这种看似调整的背后,实际上是对现实力量对比的认清。 美国在西太平洋想维持绝对优势已经越来越难,不撤退反而可能陷入消耗战。 与此同时,中国继续加快装备更新。 航母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福建舰,一艘比一艘更先进;055型驱逐舰批量服役,歼-20隐形战机不断增加,东风系列导弹精度和威力不断提升。 军费虽然不及美国庞大,但投入更聚焦关键领域,效率极高。 回头看,这场对峙不仅是一场军事角力,更是一场信心与战略的较量。 中国没有主动挑起冲突,但用实力告诉对手,动手的代价高得让人不敢轻举妄动。 美国最终后退,并不意味着放弃,但至少证明在那一刻,算账的结果是动手不划算。 这场博弈也让世界看清,和平不是对外妥协,而是背后有让对手不敢冒险的力量。 真正的底气来自点滴积累。科研人员的突破、产业链的完善、军队的训练和装备的更新,都是和平的基石。 对手看见这些实力,就会自己掂量出动手的风险。 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靠实力一点点换来的。 一个国家能让别人算清账之后觉得“不打最合算”,那才是真正的安全。 信息来源:中国日报网
美国人骨子里都清楚:中国无论武器进步多快,先进到什么程度都不会主动攻击美国本土,
【15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