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刚回国的钱学森想去参观哈军工,却被拦在了外面不给进,接到电话的陈赓,赶紧从北京飞回了哈尔滨,还问了钱学森一个问题,得到的答案让他惊喜万分。 刚从美国返回祖国的钱学森踏上了东北之行,这次考察原本安排得井井有条,却在哈尔滨遭遇了一个意外插曲。 当时钱学森听说两位航空界的熟人罗时钧和庄逢甘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便提出想去探望。然而哈军工作为军事院校,有着严格的保密规定,只允许省委委员以上级别人员进入参观。 陪同人员层层汇报,最终电话打到了远在北京的哈军工院长陈赓那里。陈赓听闻此事后立即同意,并于次日清晨乘机赶到哈尔滨,亲自接待这位刚归国的科学家。 走进哈军工校园,钱学森不仅见到了老朋友,还遇到了许多从全国各地调来的航空专家。在参观实验室时,各种火箭和导弹实验设备让他驻足观察,表现出浓厚兴趣。 就在此时,陈赓问出了那个著名的问题:“钱先生,您认为我们中国人能否搞出导弹?”钱学森的回答简洁而有力:“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低一等?” 这段对话虽然简短,却意义深远。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尖端武器是否现实还存在不同看法。 通过一个多月的东北考察,他走访了二十多个工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对中国的工业基础有了直观认识。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央提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详细阐述了发展中国导弹事业的具体规划。这份报告直接推动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导弹事业正式起步。 从最初被拒之门外,到后来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这个转折颇具戏剧性。哈军工的严格管理体现了当时国防保密制度的必要性,而陈赓的特别安排则展现了国家对顶尖人才的高度重视。 1956年他创办导弹专业人才培训班,亲自编写教材授课,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导弹技术骨干。 1960年,在苏联专家撤离的困难条件下,钱学森带领团队成功仿制了东风一号导弹,掌握了基本技术。随后又自主研制东风二号,解决了推进系统稳定性等关键难题。 他主持的导弹核弹头试验获得成功,使中国具备了有效的战略威慑能力。1970年,在他的技术指导下,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的太空时代。 回望那个冬日,哈军工实验室里的简短问答,不仅改变了钱学森的人生轨迹,更深刻影响了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进程。一次看似偶然的参观受阻,最终成为了历史的重要节点。 网友热评: 看完感慨万千!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钱学森能果断指出“外国专家过多”的问题,需要的不仅是眼光,更是胆识和担当。没有这种坚持,哪有后来的“两弹一星”? 其实钱学森并不是否定外国专家的作用,而是强调我们不能失去“主导权”。 科技发展必须扎根于自身的人才体系和研发能力,这一点到今天依然适用! 有时候,真话往往不好听,但却是进步的开始。致敬那个年代这群说真话、干实事的科学家和将领! 钱学森参观哈军工时提出的问题,看似尖锐,实则饱含深远的忧患意识和战略眼光。他并非否定国际合作与学习,而是敏锐地察觉到,真正的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必须依靠自身力量,掌握主导权。 你如何看待“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之间的平衡?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如何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真知灼见! 信源:钱学森图书馆导览手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55年10月,刚回国的钱学森想去参观哈军工,却被拦在了外面不给进,接到电话的
小史善始善终
2025-09-18 10:45:32
0
阅读:703
夜叉王黑木凯
还是钱老有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