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人群聊只有一个真家长#【晚报来论|诈骗团伙选择诈骗对象十分“精准”,#

齐鲁壹点 2025-09-17 16:20:32

#近百人群聊只有一个真家长#【晚报来论 | 诈骗团伙选择诈骗对象十分“精准”,#打击诈骗犯罪也应精准化#】为了精准围猎家长,骗子们也是“拼”了!9月16日,上海警方披露了一起虚构名校名师授课的电信网络诈骗案。犯罪嫌疑人王某为了达到诈骗家长的目的,搞了多个近百人的群。群里除了家长外,其他的角色均由王某一人“饰演”。通过这一系列“神操作”,竟然就到手了30余万元。但是,假的真不了,纸也包不住火。王某等3人锒铛入狱,纯属咎由自取。其实,这样的套路并不少见,去年,济南一名市民就遇到群里五个人、四个人是“演员”的诈骗;2023年江苏张家港也发生过“群里35个人,34个都是托”的诈骗案件。

回过头来看,王某布设的骗局本身似乎并不高明。案件中有个细节,王某的公司在上海并没有实际运营、办公的地址。只要家长提出去实地探访的要求,王某势必会露出马脚。但事实却是,30余位家长上当受骗。

为什么这些家长把最基本的核查信息都抛之脑后?为什么这样的骗局能够屡屡得手?

首先,是因为诈骗团伙对诈骗对象选择十分“精准”。现在,不少家长都有教育焦虑,王某就敏锐地抓住了这种心理,先注册大量账号,冒充学生家长,在各大社交平台发布推广软文,用“同是家长”的身份拉近与家长的心理距离。就这样,主动前来沟通的家长,不知不觉间就成了他筛选出的潜在受害者。

其次,是因为对诈骗对象的需求把握“精准”。一旦有家长主动搭话,王某便立刻将其诱骗至精心搭建的聊天群。他深谙这些家长的诉求,通过扮演客服、导师、“其他家长”等角色,疯狂贩卖焦虑。在这般精准的心理攻势下,本就被教育焦虑裹挟的家长彻底卸下防备,乖乖将钱财送到他的手中。

此外,类似的案件还有一个特点,骗子多在QQ、微信等社交平台上活动,与过往普通电诈相比,此类社交场景更为隐蔽,不太容易被有关部门监控到。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既然各种各样的骗局能“精准”地捕捉到受骗人群,那么打击诈骗犯罪也应该“精准化”。相关部门要及时捕捉新动态,对这种新型诈骗露头就打。不能再让王某这样的骗子兴风作浪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0 阅读:5
齐鲁壹点

齐鲁壹点

齐鲁晚报官方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