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公司的总裁曾在2024年断言,在高端芯片领域,中国要比美国落后十

鉴清评趣 2025-09-17 10:42:50

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公司的总裁曾在2024年断言,在高端芯片领域,中国要比美国落后十年!可谁又能想到,去年中国芯片出口却首次突破万亿元,挡也挡不住! 2018年,美国对中兴通讯的芯片禁令如同一记重拳,砸醒了中国对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认知。彼时,中国芯片自给率不足10%,90%的高端芯片依赖进口。 而全球最先进的EUV光刻机被阿斯麦垄断,美国通过《瓦森纳协定》联合荷兰、日本构筑技术壁垒,将中国牢牢挡在7纳米以下制程门外。 封锁越严,突破越急。2023年8月,华为突然发布搭载麒麟9000S处理器的Mate60系列手机,这款采用中芯国际第二代7纳米工艺的芯片,晶体管密度达到每平方毫米9800万个,性能直逼高通5纳米芯片。 更令人震惊的是,中芯国际在未获得EUV光刻机的情况下,通过DUV光刻机的多重曝光技术,硬生生将制程推进至7纳米——这比台积电2018年量产7纳米的时间晚了五年,却让西方意识到:中国的技术追赶速度远超预期。 数据印证着这种追赶的力度。2024年前11个月,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额达1.03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其中第三季度单月出口额突破931亿元,带动全年出口均价从0.48美元/颗升至0.54美元/颗。 尽管这一价格仍仅为进口芯片均价的76%,但出口结构已发生质变:存储芯片占比从2020年的30%提升至43%,长江存储的NAND闪存、长鑫存储的DRAM内存逐步打破三星、SK海力士的垄断。 而进口芯片中,处理器和控制器(如CPU、GPU)的占比虽仍高达50%,但其增速已从2022年的15%降至2024年的8%,显示中国对高端芯片的依赖正在松动。 这场逆袭的底气,来自中国构建的全球最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从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到中科院的EUV光源技术;从北方华创的刻蚀机,到上海新昇的12英寸硅片。 从华为海思的芯片设计,到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的晶圆制造,再到长电科技的封装测试——中国已形成从材料、设备到设计、制造的全链条布局。 2024年,中国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元,本土采购率从2019年的15%提升至40%,这种“内循环”能力让西方禁令的杀伤力大打折扣。 更耐人寻味的是,阿斯麦一边断言中国“落后十年”,一边却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2024年第三季度,阿斯麦在华销售额达27.9亿欧元,占其全球营收的47%,中国连续五个季度成为其最大市场。 即便美国施压要求停止DUV光刻机维护服务,荷兰政府仍以“技术外泄风险”为由拒绝完全断供——这暴露出一个现实: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更是阿斯麦无法割舍的“金主”。 如今,中国芯片出口的“万亿里程碑”,恰似一面镜子,照出了西方技术霸权的虚妄。当阿斯麦总裁还在用“十年差距”安抚投资者时,中国已用7纳米芯片、万亿出口和完整产业链证明:封锁或许能延缓进步,却无法阻挡一个14亿人口大国对技术自主的执着追求。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远未到终局。 那么,你觉得中国芯片产业未来能否彻底突破西方封锁?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