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众议院以372票赞成、60票反对的结果,投票决定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持 美国众议院以372票赞成、60票反对通过的608.4亿美元对乌军事援助法案,乍一看是对乌克兰的大力支持,实则这笔钱的流向藏着不少门道。 所谓的军援,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资金循环游戏,钱袋子看似打开给了乌克兰,实则大部分都顺着隐秘的管道流回了美国自己的口袋。 其中232亿美元明确用于填补美军的武器库存,138亿美元直接变成了给军火商的采购款,这就意味着超过六成的资金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离开美国本土。 这种操作模式早已不是新鲜事,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对乌援助就形成了“援助消耗-库存告急-国会拨款-军工接单”的固定循环。 五角大楼的数据显示,美军爱国者防空系统的战备弹药库存仅为规定数量的25%,早已跌破大规模军事行动需求的红线,而标枪反坦克导弹和毒刺防空导弹的库存更是因为持续援乌减少了约三分之一。 这种库存告急的状况,恰好成了国会拨款的最佳理由,而军火商则顺理成章地接下订单,赚得盆满钵满。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刚签下45亿美元的导弹合同,生产线都快转冒烟了,但其今年PAC-3导弹的产量才刚摸到600枚的门槛,这种产能与订单的巨大差距,反而成了他们申请更多补贴、扩大生产规模的筹码。 该公司不久前还拿到了一份98亿美元的增产合同,计划到2027年将年产量提高到750枚左右,但即便如此,按照当前的生产效率,一批导弹的生产周期仍长达34至36个月,这意味着现在下的订单,要等两年半后才能看到成品。 这些资金流向并非随机,而是精准地瞄准了美国国内的关键区域。宾夕法尼亚州的炮弹厂、亚利桑那州的导弹生产线都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而这两个州恰好是总统大选中的关键摇摆州。 宾夕法尼亚州拥有19张选举人票,是摇摆州中名副其实的“大块头”,2016年特朗普以微弱优势拿下该州,2020年拜登又以同样微弱的优势赢回,这种拉锯状态让该州成了两党必争之地。 亚利桑那州则是南方“阳光地带”的关键摇摆州,2024年大选中特朗普正是拿下该州后才积累了足够的选举人票。 军工产业的布局与选举版图的高度重合,绝非偶然。通用动力公司在宾夕法尼亚州开设的炮弹厂,专门生产155毫米榴弹炮的金属配件,这家价值5.76亿美元的工厂刚开业不久,就和其他两家企业一起拿到了9.61亿美元的政府合同,这种“先补贴后订单”的模式,不仅拉动了当地就业,更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选票支持 难怪有人调侃,每一发从这些工厂生产出来的炮弹,都带着选举人票的重量,军工复合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个由军方、军火制造商、政府部门组成的利益集团,早已形成了牢不可破的“铁三角”。 数据显示,2001年至今,国防承包商花费至少30亿美元用于对决策层的游说和捐款,近700名前军政要员摇身一变成为军工企业的说客,平均赚取30万美元的高额佣金。 这种深度渗透让军援法案的通过变得顺理成章,即便有少数议员提出反对,也难以撼动整体格局。 北约秘书长曾无奈吐槽,欧洲涨军费其实“对美国有利”,因为三分之二的武器订单都会落入美军火商手中,仅近两年欧洲对美采购军火就达1400亿美元。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毫不讳言,对乌援助的资金“至少超过75%都留在了美国”,弹药被运到乌克兰,但生产在美国进行,钱和税收也都留在美国,乌克兰拿到的不过是需要用矿产资源偿还的贷款。 这种模式在2024年大选年显得尤为突出。随着选举临近,两党在关键摇摆州的争夺日趋激烈,而军工产业成了撬动选票的重要杠杆。 哈里斯和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州的竞选活动次数都超过50次,这种高频次的到访背后,是对该州19张选举人票的极度渴望。 军工厂的开工不仅能带来就业岗位,更能让当地选民感受到经济活力,这种现实利益远比空洞的政治口号更有说服力。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计划在亚利桑那州扩大导弹生产线,这个决定与该州在大选中的重要地位形成了微妙的呼应。 当这些州的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时,他们或许没意识到,自己手中的扳手不仅在制造导弹,也在为候选人的选票添砖加瓦。 美军工企业的胃口还在不断扩大,五角大楼已决定将PAC-3导弹的采购量从3376枚提高到13773枚,额外花费402亿美元,按照当前的产能,这意味着需要至少十年才能完成采购。 这种长期订单保障了军工企业的持续收益,也让相关州的经济利益与战争需求深度捆绑。 值得玩味的是,美国对乌援助的金额和节奏,总能巧妙地与国内政治周期和军工企业的产能扩张计划相匹配。 当外界聚焦于俄乌战场的胜负时,美国国内的军工复合体正通过这场遥远的战争,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的利益输送,而那些关键摇摆州,则成了这场利益分配中的重要节点,每一笔军援资金的流动,都暗含着清晰的政治算计。
真要出兵打?普京下令出兵,第一波上万俄军已经抵达波兰边境,后续还有大批兵力!俄军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