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飞机未达中国,中国上千吨稀土已先抵德,谁料不到48小时,德国经济部竟立刻叫停中企收购芯片厂。 德国工业有多依赖中国稀土?这么说吧,德国是全球第三大稀土消费国,83%的稀土得从中国进口,重稀土的依赖度更是高达95%! 从电动车电机的永磁体,到半导体检测设备的传感器,从风力发电机的轴承,到工业机器人的关节,德国制造业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中国稀土。 更绝的是,中国还垄断了全球91%的稀土深加工技术,欧洲到现在都没突破镨钕分离的“技术难关”。 这意味着,就算德国在非洲找到稀土矿,也得先把矿石运到中国提纯,再买回来用——这不是自己挖矿自己买,纯属“折腾自己”吗? 这次运到汉堡港的稀土,对德国车企来说就是“救命稻草”,大众、宝马的电机生产线因为稀土短缺,已经减产20%了,要是这批货再晚几天,德国的电动车战略怕是要彻底泡汤。 可中国呢?非但没趁机“卡脖子”,还在出口审批里加了条“终端用户承诺”,保证稀土不会流到军事领域,这种“以德报怨”的姿态,直接把德国的“命门”捏得死死的——德国要是想重建稀土供应链,得花10年时间,成本还得涨300%;而中国只要稍微调整审批节奏,德国工厂就得停摆。 被叫停收购的Elmos芯片厂,虽然技术有点“老”,但人家和德国本土研究机构合作开发汽车芯片的“门道”,成了德国经济部的“眼中钉”。 在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的推波助澜下,某种担忧被无限放大。该法案要求成员国至2030年,将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度降至65%以下,其目标不言而喻,正是指向中国。 可现实是,欧盟90%的稀土加工靠中国,德国连最基本的镨钕分离技术都没掌握,所谓“去依赖”根本就是空谈。 德国的“技术焦虑”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2016年,中国福建宏芯基金想收购德国半导体设备商爱思强,结果被美国情报机构警告“LED设备可能用于核项目”,交易直接黄了;2022年,德国政府又要求美的集团收购的库卡机器人,剥离关键技术部门,理由是“可能涉及军事用途”。 这次Elmos收购案,简直就是2016年情形复刻。与之前不同,德国连演都不演了,直接以“半导体制造设备关乎国家安全”为由,将收购叫停。 德国为啥一边靠中国稀土续命,一边又对中国企业“下黑手”?说白了,就是地缘政治的“夹心饼干”,一方面,德国需要中国的稀土维持制造业命脉;另一方面,又得迎合欧盟的“技术保护”政策和美国的“安全诉求”。 2024年欧盟通过的《关键原材料法案》,要求成员国减少对单一国家依赖,但德国车企的回应直接泼了冷水:宝马、大众明确表示,无法接受“无稀土永磁体”替代方案——这种新材料成本是传统材料的三倍,在电动车市场竞争中,用这种材料简直就是“自杀”。 德国的强硬态度,也暴露了它在半导体产业的“落后焦虑”,Elmos的350纳米制程,在芯片行业已经算“古董”了,而中国本土晶圆厂早就实现7纳米量产了。 德国经济部却如临大敌,甚至不惜牺牲本国企业利益——Elmos本来都快撑不下去了,中企收购能注入8500万欧元,保住300个岗位,还能带来技术升级,结果德国经济部一句“国家安全”,这些好处全没了。 这种“宁可自己受损,也不让中国得利”的心态,让德国工业陷入了“技术设防—经济受损—更依赖中国”的恶性循环。 中国的应对就成熟多了,没因为德国的“变脸”中断稀土供应,也没设置价格障碍,而是用“终端用户承诺”这种市场化手段,既保障资源安全,又维护贸易信誉。 这种“以柔克刚”的策略,恰恰凸显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自信,当德国还在为“安全”与“开放”纠结时,中国已经用稀土产业链的“硬实力”和贸易规则的“软智慧”,在全球博弈中占据主动。 未来中德关系怎么走,关键看德国能不能跳出“精神分裂”的怪圈,要是继续在技术焦虑与经济依赖间摇摆,最终受损的只会是德国工业和普通工人;要是能以务实态度平衡安全与开放,或许还能找到新的合作平衡点。 毕竟,在全球化深度绑定的今天,没有谁能真正“独善其身”,德国的稀土依赖,中国的市场空间,本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中国买什么,德国就限什么,废品也在内。2023年,德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
【2评论】【1点赞】
梅川内酷
精神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