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冯德莱恩这个提议获得通过,她将名垂欧盟历史!她提议,废除欧盟外交决策全体一致原则。也就是说,她要动摇欧盟的基石,将欧盟连根拔起。看来,欧盟未来要悬了! 这事儿要是真的搞成了,那冯德莱恩的名字,绝对要刻进欧盟的纪念碑上,不管是功臣榜,还是“变革引爆者”那一栏。 欧盟外交决策的“全体一致原则”,就是那种一票否决制。 不管你是德国法国,还是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只要一个国家说“不”,整个提案就得停工,听起来公平对吧?大国不能压小国,小国也能挺直腰杆。 这机制几十年没变,看起来像是欧盟的“护城墙”,但冯德莱恩现在要推倒它。 她提议,干脆别搞什么全票通过了,改“双重多数”投票,只要15个国家点头,这些国家的人口又占到总人口的65%,就能拍板过关。 听起来更高效,但问题也不小,这是在把小国的“刹车权”直接拔掉,换成大国说了算。 这不是小修小补,而是动了欧盟架构最深的一根梁。 首先要搞清楚,这个“全体一致”是怎么来的。 欧盟27国,甭管体量大小,只要一个国家说“不”,外交政策就得暂停,听着很民主,但问题也不少。 2024年3月,匈牙利一个人就把对乌克兰的军援方案给否了,结果整整拖了几个月。 之前类似的事也发生过,比如制裁俄罗斯的能源提案,匈牙利和斯洛伐克联合挡了下来,说自己经济扛不住。 对德法这些大国来说,这种机制简直就是“开倒车”,他们觉得每次都要拉着一票国家慢慢谈,拖得人心疲惫。 冯德莱恩的想法就是:再这样下去,欧盟啥事都干不成了,你想搞援助、想对外发声,结果被一个小国卡脖子,效率低到不行。 但站在小国角度,他们当然不愿放弃这个唯一能自保的工具,你想啊,一旦没有了一票否决,他们说话还有人听吗? 冯德莱恩的提案,本质上是把欧盟推向“效率优先”的方向,但这效率,是建立在削弱小国权力的基础之上。 根据“双重多数”规则,只要15个国家支持,且人口占到65%,就能拿下决策。 这意味着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这几个人口大国只要拉上几个盟友,基本就能定乾坤,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这些小国火气很大。 他们不是怕自己没存在感,而是怕被牺牲。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就多次表态,改革就是“强国玩政治,小国被边缘化”。 2024年6月,匈斯两国联手否了一个对俄能源禁令,说得很直白:我们经济真扛不住。 这场博弈,不只是外交程序的技术性调整,更像是一次“生死投票”,如果冯德莱恩的方案过了,小国们可能真的会考虑更极端的出路,比如脱欧。 英国的故事还在眼前,没人想重演,但更没人愿意当沉默的被代表者。 冯德莱恩不是第一个想搞这事的。说白了,这不是改革,而是一次“豪赌”。 早在2023年,欧洲议会就有类似提案,结果因为反对声太大胎死腹中。 2024年德国和法国也试着推动,还是失败了,原因很简单,欧盟内部各国的算盘根本不一样。 德国人希望稳扎稳打、程序透明,法国人更愿意强硬出击,外交上要有“独立姿态”,而中东欧国家则觉得自己像是随时会被牺牲掉的“棋子”。 冯德莱恩现在这么一出,是把这些矛盾彻底摆到台面上。 而她的算盘也不难猜,如果能搞定这个改革,不仅能提升欧盟决策速度,还能让欧盟在对外博弈中更有底气。 比如,美国拜登走了,特朗普回来了,欧盟也得捏紧拳头自保,不能再拖拖拉拉。 但问题是,这种效率,是靠牺牲团结换来的,你得问一句,一个四分五裂的欧盟,就算效率再高,又能走多远? 这次改革争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欧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是一个联合体,还是一个被大国操控的平台?如果是前者,那全票制度很必要,如果是后者,那冯德莱恩的改革就是顺理成章。 《欧洲外交关系协会》在2024年的一份报告里说得很透:“放弃一致原则等于拆掉安全阀,矛盾将从内部爆发。”说白了,全票制度虽然慢,但它像个保险丝。 一旦拔了,确实能跑得快,但也容易烧坏电路。 冯德莱恩这步棋,不是修补,而是重构,如果成功,她将成为“欧盟效率革命”的代言人,但如果失败,她可能成了压垮欧盟团结的最后一根稻草。 冯德莱恩这次是真的把手伸向了欧盟最深的痛点,她要么被写进历史教科书,要么被钉在欧盟分裂的年表上。 效率和团结,从来不是一道能轻松两全的选择题,而这次,欧盟必须选边站了。
中东搅屎棍!以色列干了件比白衣渡江更恶劣的事情。大家应该也都看到了,昨日凌晨以
【75评论】【6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