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澳大利亚抗战博物馆把日本国旗作为入口门垫,要求每一个参观者在上面踩踏30秒,把鞋底的灰尘擦拭干净,方能入馆。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考夫斯港,有家抗战博物馆,门口铺着块印着日本国旗的黑色橡胶垫。每位参观者必须在这面旗上踩够半分钟,把鞋底灰尘擦干净了才能进馆。 这垫子特意做得比普通门垫厚一倍,就怕被踩坏太快。自2023年启用以来,已经有超过20万人踩过这块垫子。 博物馆还计划今年把它撤下,作为“临时文物”展出,标签上会写明:“2023-2025年使用,见证20万人次的纪念”。 这可不是什么行为艺术,而是官方规定的正式仪式。其实早在2013年,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战争纪念馆就开始这么干了。 他们在入口通道用冷色调红光投影出日本旭日旗图案,每个访客都得从上面走过。一位工作人员解释说:“我们特意选了冷红光,不刺眼,但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日本人当然不乐意了,日本驻澳大使馆多次提出抗议,说这是“对日本国家象征的侮辱”。2013年还有日本参议员当场抗议游客踩旗帜的行为。 日本政府甚至搬出《防卫白皮书》,强调旭日旗是“自卫队象征”。但澳大利亚人根本不吃这一套。 澳方回应得很硬气,根据日本自己的宪法,旭日旗根本不是法定国旗。堪培拉纪念馆馆长更直接,他指着地垫上被踩得快磨平的痕迹对日本专员说:“你看这旗面都快磨平了,说明大家踩得有道理”。 为什么澳大利亚人这么刚?根源在80多年前的血债里。 1942年2月19日,日军战机突袭达尔文港,投下的炸弹比珍珠港还多。243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12名儿童。这是澳大利亚本土首次遭到外敌攻击,全国都震惊了。 更惨烈的是新几内亚战役,日军攻占新几内亚后,对澳军战俘实行“三光政策”。数以万计的澳军被俘,只有3000人生还。 博物馆里展出一份日军军医的日记复印件,详细记录如何在战俘身上做细菌实验,旁边配着幸存者后背伤疤的照片,这些痛楚深深烙在澳大利亚人的民族记忆里。 博物馆里最让人揪心的展品不是武器,而是一个7岁女孩安妮·怀特留下的烧焦布娃娃。1942年达尔文港空袭中,她和妈妈一起遇难了。 馆旁防空洞遗址的石碑上刻着:“1942年日军空袭时,此处庇护28名平民,其中3名儿童遇难”。工作人员说:“这块门垫不是挑衅,是让每个人进门之前,先记住这些不该被遗忘的生命”。 有意思的是,博物馆并没有一味煽动仇恨。他们也展出了日军微型潜艇的残骸和船员的日记本,有一页用日文写着:“看不到胜利的希望,想念家乡的樱花”。 策展人马克坦言:“战争里没有真正的赢家,我们展出这些并非要传递仇恨”。 这种特殊的纪念方式在澳大利亚民间获得巨大支持,布里斯班有家纪念品商店甚至卖起“踩旗纪念徽章”,上面印着旭日旗加脚印图案,一年卖出3万多枚,利润全捐给二战老兵基金会。 这事通过社交媒体传开后,在国际上引发连锁反应。韩国网民把它推上热搜,翻出日军在朝鲜挂旭日旗镇压起义的照片;越南网友在相关视频点赞几十万;中国网友更喊话义乌厂家量产同款地垫。 有人问:这种踩旗仪式真能代替传统历史教育吗?数据来说话:自门垫设置后,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项目参与率大幅提升。 许多学校组织学生来“踩旗学历史”,老师会指着门垫说:“这不是仇恨,是记住教训”。 不过争议从未停止,有学者担心这种羞辱式做法可能适得其反,让大家只记住“踩国旗”这个猎奇行为,而不是战争本身的残酷。 但澳大利亚人坚持自己的方式,正如一位92岁老兵每周都要坐轮椅到堪培拉纪念馆的旭日旗投影上停留一分钟,他说他不是来发泄恨意的,只是想确认:“那面旗是真的再也飘不起来了”。 如今,那块被踩了20万次的门垫即将退役进展厅。每天闭馆后,工作人员冲洗地面时,水流夹杂着世界各地的脚印和澳洲红土,形成一种难以言明的颜色。 这颜色里沉淀着一个民族最沉重的记忆,也提醒着每个人:和平的代价,需要每一代人都铭记。 信息来源: 环球网—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让游客“践踏”日本旭日旗
2023年,澳大利亚抗战博物馆把日本国旗作为入口门垫,要求每一个参观者在上面踩踏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9-11 20:39: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