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与中国闹翻4年后,如今终于承认做错了!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要创造数万个高薪岗位,不光他信,就连老百姓都翘首以盼,甚至当地媒体都天天吹“这是立陶宛的黄金机遇”。可谁能想到,这饼画得越大,最后摔得越惨。 那会儿立陶宛上下都跟打了鸡血似的。老百姓真信了这份承诺,毕竟上万个高薪岗位摆在那儿 —— 当时美台宣称每个岗位月薪能超 3000 欧元,比立陶宛平均工资高出一大截。 不少年轻人专门报了芯片技术培训班,还有人提前跟房东续租,就等着工厂建成后就近上班。连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攥着简历,天天刷着当地就业网站,生怕错过 “黄金机遇”。 当地媒体更是把这事吹上了天。《立陶宛晨报》每天的头版不是 “芯片厂将改写国家经济格局”,就是 “维尔纽斯有望成为欧洲芯片新中心”。 电视台还特意做了期专题节目,请了所谓 “经济专家” 分析,说这五座工厂建成后,立陶宛的 GDP 至少能涨 5%,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能直追西欧国家。那阵仗,好像立陶宛第二天就要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似的。 结果呢?四年时间过去了,当初画的饼连个渣都没剩下。五座芯片工厂,别说建成投产了,连一座像样的厂房都没立起来。 维尔纽斯郊区倒是圈了块地,插了块写着 “芯片产业园预留地” 的牌子,可现在里面长满了杂草,偶尔还有附近的居民去遛狗,哪有半点 “产业园” 的样子? 还有个城市之前挖了地基,后来因为没钱没技术,就那么晾在那儿,下雨的时候积满了水,成了蚊子的聚集地。 为啥会搞成这样?首先美国就没兑现承诺。当初说给补贴、给技术支持,后来美国自己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把几百亿美元的资金全砸到本土和墨西哥的工厂里了,立陶宛连边都没沾上。有记者问美国官员为啥不帮立陶宛,对方就打哈哈说 “美国优先保障本土供应链安全”,把立陶宛晾得明明白白。 台企那边也不靠谱。这两年全球芯片市场供过于求,不少芯片企业都在缩减投资,台企也不例外。他们之前跟立陶宛签的 “合作备忘录”,本来就没多少实质内容,后来干脆把资源都投向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工厂。 毕竟美国给的补贴多,市场也大,立陶宛在他们眼里就是个可有可无的 “棋子”。有台企高管私下说,当初跟立陶宛合作,就是 “给美国个面子”,哪真打算在那儿建工厂? 立陶宛自己也不争气。建芯片厂需要高标准的基础设施,比如稳定的电力供应、超纯水系统、特种气体输送管道,这些立陶宛都跟不上。 维尔纽斯的电力网还是几十年前的老线路,夏天用电高峰的时候还会跳闸,哪能满足芯片厂 24 小时不间断的用电需求?还有人才缺口,之前老百姓学的那点基础技术,跟芯片制造需要的专业技能差远了,就算工厂建起来,也没人会操作设备。 更惨的是,立陶宛为了抱美台的大腿,还丢了中国这个大市场。之前立陶宛的激光设备在中国大陆卖得不错,占了近 20% 的市场份额,结果跟中国闹僵后,中国企业纷纷换成了德国、日本的产品,立陶宛激光企业的订单一下子少了一半,好几家小厂直接倒闭了。 最近立陶宛政府终于松口了。议会开会的时候,有个叫卡捷琳娜的议员直接说,当初不该为了美台的口头承诺,跟中国闹僵,这是 “短视且错误的决定”。 连之前一直挺硬的外交部,也有人私下跟媒体说,应该重新评估对华政策,恢复与中国的正常经贸关系,不然立陶宛的经济真扛不住了 —— 毕竟这四年,立陶宛的出口额降了 12%,失业率涨了 3 个百分点,老百姓的怨气越来越大。 可美国这边根本不管立陶宛的死活。上个月美国国务卿访问欧洲,路过立陶宛的时候,提都没提芯片厂的事,反而催立陶宛多买美国的武器,让它在对俄问题上更 “强硬”。 立陶宛官员想跟美国谈芯片补贴,美国官员就说 “立陶宛应该先做好自身准备”,把责任全推了回去。这时候立陶宛才明白,自己就是美国的 “棋子”,有用的时候哄两句,没用了就随手扔一边。 再看看中国,这四年在芯片领域一直在稳步前进。虽然面临美国的制裁,但中国企业在成熟制程上突破了不少关键技术,还建成了自己的芯片产业链。 2024 年,中国某芯片企业实现了 14nm 芯片的量产,产能还在不断提升;国内的芯片设备企业也研发出了不少自主设备,摆脱了对国外的依赖。要是立陶宛当初没跟中国闹僵,说不定还能参与到中国的芯片供应链里,分点红利,现在倒好,啥都没捞着,还把自己的经济拖入了困境。 说到底,立陶宛这四年的经历就是个活生生的教训:别以为抱上别人的大腿就能飞黄腾达,尤其是牺牲自己的核心利益 —— 一个中国原则 —— 去讨好别人,最后肯定会吃亏。 国际关系讲究的是互利共赢,不是单方面的依附。现在立陶宛承认错了,这只是第一步,真要想好转,还得拿出实际行动,重新回到一个中国原则的框架下,跟中国恢复正常的经贸关系。不然,下次再被人画饼,可能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了。
立陶宛这记耳光,真够响的。跟中国闹翻四年,生意黄了,钱没见着。转头指望美国,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