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一架飞机在解放区坠毁,飞行员主动向解放军投降,还指了指舱门,说:“这里面有惊喜哦!”众人打开一看,瞬间傻眼了!
1949年2月20日拂晓,唐山郊外的河滩上,一架C-46运输机残骸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当解放军战士撬开舱门时,折射着晨曦的银光刺痛了双眼——机舱内整整齐齐码放着4.6吨银元,17万枚袁大头在寒风中沉默地诉说着惊心动魄的起义故事。
这场被周恩来称为"带翅膀的国库转移"的壮举,主角正是国民党空军王牌飞行员杨宝庆。
这个河北曲阳农家走出的汉子,1923年生于烽火连天的岁月,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14岁的杨宝庆背着半袋玉米面徒步逃亡河南,沿途目睹日军暴行在少年心中埋下报国火种。
1942年考入成都陆军军官学校,因飞行天赋被选拔至印度拉合尔航校深造,成为同期学员中唯一掌握夜间盲降技术的精英。
抗战时期的重庆白市驿机场,杨宝庆驾驶B-25轰炸机执行过27次对日作战任务,1944年豫湘桂战役中,他创造单机摧毁日军三个辎重车队的纪录,机舱钢板上的43处弹孔成为其"铁翼雄鹰"称号的最佳注脚。
然而当抗战胜利的欢呼尚未消散,杨宝庆接到调令赴东北运输内战物资,在沈阳塔台目睹的同胞相残场景,让他将飞行头盔重重摔在控制台上:"老子学开飞机是为打日本人!"
命运的转折始于1948年秋。在台北松山机场,杨宝庆颤抖着展开家书——妻子刘敏璞带着三个幼子被"安置"在基隆眷村,实质成为人质。
更残酷的打击接踵而至:幼子因医疗资源被克扣夭折,他连续三封探亲申请均被批复"战时不得擅离",1949年春节,当整个南京城沉浸在虚假的节日氛围中时,杨宝庆在飞行员宿舍用美制Zippo点燃了退役申请书。
起义的契机出现在2月18日,西安西郊机场的停机坪上,杨宝庆偶遇同为飞行员的姐夫赵连景。两人借检查飞机之机,在C-46运输机阴影下用粉笔画出航线图:这架刚从兰州飞抵的运输机载有17万枚银元,油量足够直飞已解放的北平。
为混淆视听,杨宝庆特意在飞行日志登记"例行检修",实则将钢锯藏进飞行夹克——他要亲手锯断捆绑命运的锁链。
19日凌晨的起义堪称航空史上的奇迹。关闭所有导航设备后,杨宝庆凭借星座定位强行起飞,为躲避雷达探测将飞行高度降至200米,机身几乎擦着秦岭松梢掠过。
当燃油警报在唐山丰南上空响起时,这位王牌飞行员展现出教科书般的迫降技术:放下襟翼减缓速度,利用河滩淤泥作为天然缓冲,最终以机腹着陆方式保住价值相当于10万农民年收入的银元。
在北平协和医院的病床上,刚苏醒的杨宝庆抓住前来看望的聂荣臻急切询问:"银元有没有少?能不能换成大炮?"这种纯粹的革命热忱,让中央军委特批其全家享受"特级保护"。
更传奇的是其妻刘敏璞的"海峡大逃亡"——她带着两个孩子藏身运棉机舱,穿越国民党海上封锁线抵达青岛,与丈夫在济南火车站相拥而泣的场景,被战地记者永久定格。
1949年10月1日,杨宝庆驾驶编号"北平-001"的C-46飞越天安门时,座舱玻璃映出他泪流满面的脸庞。
作为人民空军第一代飞行教员,他亲手培养出武秀梅、周映芝等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编写的《复杂气象飞行手册》至今仍是航校教材,1956年转业四川重工业厅后,他主持研制的航空铝材助力国产初教-5翱翔蓝天。
2001年杨宝庆病逝成都,骨灰盒上覆盖的并非党旗,而是当年那架C-46的蒙皮残片,如今在军事博物馆"开国大典"展区,静静陈列着17枚带有河滩泥渍的银元,它们与歼-20的钛合金蒙皮隔空相望,共同诉说着中国航空人跨越时空的忠诚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