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军包围渊子崖村,准备大开杀戒,但村里的312名村民却不甘坐以待毙,

尔说娱乐 2025-09-03 12:33:06

1941年,日军包围渊子崖村,准备大开杀戒,但村里的312名村民却不甘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了联手,一起血战1000多名日军,打响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家园保卫战,最终,121头鬼子被击杀!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日本对周边国家的侵略行为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早在唐代便曾与中原政权发生冲突。 七世纪中期,日本试图干预朝鲜半岛事务,与唐朝军队在白江口交战,最终败北。 此后日本开始吸收中原文化。 到了十四世纪,日本国内分裂为南北朝,战乱频繁,一些失败的武士集团流窜至中国沿海,成为早期倭寇的来源。 明初起,倭寇活动日益猖獗,从辽东至广东沿海地区屡受其扰。 至嘉靖年间,倭患达到顶峰,明军依靠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才逐渐平定。 万历时期,丰臣秀吉派兵入侵朝鲜,意图进一步进犯中国。 清代光绪年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日本强占台湾并控制东北部分地区。 到了现代,1931年九一八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开始,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进一步推进占领计划,企图吞并全中国乃至亚洲大部。 在日军侵略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灾难。 抗战十四年间,日军实行“三光政策”,屠杀平民,制造无数惨案。 中国人民顽强抵抗,构成了抗战胜利的根本力量。 渊子崖保卫战便是群众自发抗敌的一个典型事例。 渊子崖村位于山东莒南,属沂蒙山区,当时约两百余户,不到两千人。 村民长期受官府压榨、匪患侵扰和战乱影响,生活十分困苦。 当时流传的一句童谣说道:“白天怕见人跑,夜里怕听狗叫”,正是村民终日惶惶不安的真实写照。 1940年初,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独立营进驻该村,组织群众抵御日寇和土匪,减轻地主剥削,村民因而称八路军为“穷苦人的队伍”。 同年十月,“抗大”工作团来到村中宣传抗日。 随后在区长冯干三协助下,村里建立起自卫队和抗日民主政权,还成立妇救会、农救会和儿童团等组织。 村民逐渐觉醒,不愿再忍受欺压,团结起来对抗地主、伪军和日军。 他们使用的武器非常简陋,多为土枪、土炮、大刀和长矛,甚至有些已经锈损,但大家的士气很高,全村上下贴满抗日标语,人人会唱战斗歌曲,时刻准备抗击敌人。 1941年冬,日军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八路军主力转移作战,渊子崖村成为日伪军的下一个目标。 十二月中旬,附近小梁家据点的伪军前来索要粮食、禽畜和银元,被村长林凡义和村民严词拒绝。 伪军队长梁化轩于是率一百五十多人包围村子,但村民依托土围子顽强抵抗,用土枪土炮击退敌人。 土围子是早年修建的防御工事,高五米,厚一米,设有炮楼和射击孔,易守难攻。 伪军攻击受挫后撤退,并谎称村内有八路军主力,导致日军决定大举进攻。 村民预料敌人必将再来,全村动员,加固围墙,修理武器,分配战斗任务,连老人、儿童也参与备战工作。 十二月二十日清晨,千余名日军和五百名伪军包围渊子崖村,并在四周设置机枪阵地和炮兵位。 八时许,敌人开始进攻。 村长林凡义作动员讲话,号召村民与敌人血战到底。 村民凭借土枪、土炮、石块和自制武器击退日军多次进攻。 村民使用的“五子炮”虽威力大,但操作繁琐,发射慢,且容易过热,需多人协作和不断降温。 尽管如此,可却无人退缩。 不少家庭全体上阵,伤亡惨重仍坚持作战。 例如林崇岩家十人参战,七人死伤;林祥林的祖父年近七十,仍与日军搏斗,咬伤敌人。 激战至中午,日军仍未突破,于是改用火炮猛轰,土围子多处被炸塌。 村民拆门板、床板冒死堵缺口,许多人中炮牺牲。 妇女和儿童赶制弹药、搬运石块,全力支援。 最终日军涌入村内,村民展开巷战,用铡刀、镢头、菜刀甚至农具与敌人肉搏。 老人、妇女、儿童全都加入战斗。 有人为保护亲人毅然迎敌,有人与日军同归于尽,无人投降乞怜。 村民林庆宝年仅十七,为夺枪被刺身亡;林九臣的妻子用菜刀砍死日军后牺牲。 许多老人也在西侧巷战牺牲,临终仍以未杀敌为憾。 傍晚时分,板泉区长冯干三、区委书记刘新一等带领八路军赶来支援,日军不擅夜战,最终撤退。 此战村民牺牲一百四十七人,伤四百余人,日军死一百二十一人,伪军伤三十三人。 冯干三、刘新一等四十多名八路军战士也壮烈牺牲。 渊子崖村英勇抗战的事迹受到毛泽东赞扬,被称为“村自卫战的典范”,该村也因此被誉为“中华抗日第一村”。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大众日报——热血山河|血战渊子崖:一个村庄的血性与不屈)

0 阅读:155

猜你喜欢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