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是个大贪官,一生收受贿赂无数,他搞贪腐有一个特点,绝不让送钱的人吃亏,因而在官场获得了“取之有道”的美誉,一生无人检举告发。 道光二十九年,他通过拨贡选拔考试进入仕途。当时官场流行一段顺口溜:‘涂宗瀛偷窃;刘秉璋抢掠;潘鼎新骗诈;惟李瀚章取之有道。’” 这段看似夸赞的顺口溜,实则是对晚清官场的辛辣讽刺。 李瀚章所谓的“取之有道”,不过是把贪腐从“明火执仗”变成了“精准交易”,而他从早年的蛮横索贿到晚年的“精致贪腐”,恰好折射出晚清官场规则的溃烂。 比弟弟李鸿章大两岁的他,早年在官场的做派,甚至可以用“粗暴”形容。一次从湖北巡抚调任四川总督,途经彭山县时,他直接要求当地县令置办四顶灰鼠皮帐盖和几盒燕窝。 彼时彭山县财力微薄,县令根本无力承担,情急之下只能“哭着恳求”,最后拿出一笔银子才勉强“打发”了这位总督。 这段经历,像极了晚清官场中常见的“过境勒索”,也让李瀚章明白:靠权势硬抢,不仅容易落下骂名,还可能引火烧身,想要长久贪腐,必须换一种“聪明”的方式。 真正让李瀚章摸索出“取之有道”法门的,是他升任湖广总督后处理的一桩“候补知县求官”事件。当时一位候补知县为求实职,凑了两千两银子送到李府。 一个多月后,这位知县竟接到了汉阳知县的任命——要知道,汉阳是当时有名的富庶之地,这个职位堪称“肥差”。 更让他意外的是,李瀚章还特意传话:“汉阳码头厘金别收太狠,给商户留利润,他们自然会记你的好。” 按照嘱咐,这位知县不仅一年就赚回了当初的两千两,还额外获利不少。后来升任知府时,他又主动给李瀚章送去五千两。 这次“交易”让李瀚章定下了贪腐规则:收的每一笔钱,都要让对方看到回报;办的每一件事,都要为后续“往来”留余地。 这套规则,在盐商求见时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有位盐商想垄断两淮盐业,送上一万两银子,却被李瀚章当场退回。 他让管家带话:“盐引发放是朝廷规矩,我不能改,但帮你多争取份额,按规定补差价即可,一万两太多了。”最终,盐商只花了不到两千两补足差价,就拿到了三成额外盐引。 原本做好“银子打水漂”准备的盐商,逢人便夸李瀚章“讲规矩”。 在李瀚章看来,这种“不贪超额之财”的做法,比一次性榨干利益更聪明,既保住了“名声”,又让对方心甘情愿后续“回报”,形成了“良性贪腐循环”。 就连处理官场应酬,李瀚章也把“取之有道”的逻辑用到了极致。有位道台想调任广东,认为那里易获利,送了三千两银子请他帮忙。 李瀚章收下银子后,却劝道:“广东湿热,你母亲年迈,不如改任江苏——离老家近方便尽孝,职位空缺也更好。”道台接受建议后,果然在江苏任职顺利。 这种“收了钱还替对方着想”的操作,让李瀚章收获了“懂人情、会办事”的评价。而对上层关系,他更是精准打点:每年给京城王爷、军机大臣送“炭敬”“冰敬”,数额分毫不差。 军机大臣一万两、尚书八千两,同乡京官也有几百两补贴。这种“上下通吃”的打点,让他即便被弹劾,也能安然无恙。 光绪年间,曾有御史弹劾李瀚章“贪腐无度”,朝廷派官调查后却不了了之。究其原因,不仅是李瀚章的“打点”到位,更在于他的贪腐手段“合规”。 他从不强取豪夺,而是用“你情我愿”的“交易”包装贪腐,让每一笔钱都看似“合理”。可无论包装得多精致,都改变不了贪腐的本质。 李瀚章的“取之有道”,本质是晚清官场腐朽的产物:当官员把心思花在如何“体面地贪腐”,而非为民办事时,这个王朝的衰落早已注定。 他的“美誉”,终究是刻在历史耻辱柱上的讽刺,提醒着后人:任何对贪腐的美化,都是对公平正义的亵渎。 主要信源:(《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四·李瀚章传》;安徽省志——《安徽省志·人物志·李瀚章》;人民网——李鸿章哥哥摆架子被下级痛骂)
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是个大贪官,一生收受贿赂无数,他搞贪腐有一个特点,绝不让送钱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9-01 14:35:13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