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长征初期,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总兵力约8.6万人,包含机关、后勤等人员,主要作战序列情况: 红1军团:林彪任军团长,聂荣臻任政委,下辖第1、2、15师。 红3军团:彭德怀任军团长,杨尚昆任政委,下辖第4、5、6师。 红5军团:董振堂任军团长,李卓然任政委,部队以原宁都起义部队为主力。 红8军团:周昆任军团长,该军团在湘江战役后撤销编制。 红9军团:罗炳辉任军团长,蔡树藩任政委,主要承担后卫任务。 除作战军团外,还有两大核心纵队:中央纵队由中共中央机关、后勤部门及“特殊队伍”组成,代号“红星纵队”,博古、周恩来等领导人随行;军委纵队包含总参谋部、通讯局、卫生部等核心机构,朱德、毛泽东等随行。技术兵种与特殊单位同样发挥关键作用,军委二局(情报破译)由钱壮飞、曾希圣领导,是破译敌军密电的核心部门,湘江战役前就曾截获何键部署;无线电队伍依赖缴获的电台组建,王诤任负责人,最初仅靠半部电台起家;红四方面军的妇女独立团由张琴秋任团长,曾率领500名农妇击溃川军一个团。 1934年11月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兵力锐减至3万余人,编制迎来首次重大调整,红8军团撤销,残部并入红5军团。12月的通道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西进贵州建议被采纳,这是他的军事意见首次获得多数支持,指挥权开始出现变化。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军委的领导地位,指挥链随之重组,成立前敌指挥部,朱德任总司令,周恩来任政委,毛泽东协助军事决策;同时对军团进行精简,撤销师级建制,军团直辖团,比如红1军团就缩编为6个团。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编制调整进一步深化。当时红四方面军总兵力约8万人,徐向前任总指挥,下辖第4、9、30、31、33军,每军约1.5万人。两军混编后,红5、32军编入左路军,由张国焘指挥;红1、3军及军委纵队为右路军,由中央直接指挥。 长征期间还有诸多特殊编制与值得铭记的历史细节。少共国际师隶属红1军团,肖华18岁任师长,全师平均年龄仅18岁,长征初期承担先锋任务,展现出年轻战士的英勇无畏。指挥体系上,长征初期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三人团”,掌握最高决策权;军委二局在四渡赤水期间发挥关键作用,成功破译蒋介石密电,精准掌握敌军部署,比如知晓敌军调离滇军的动向,为作战部署提供重要情报支持。
很多人问我:陈赓有没有机会授元帅军衔?其实是有机会的,至少有两次,但可惜都因为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