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四天连骂中国,把飞机订单骂到了美国,欧洲工厂只能干瞪眼。他一到东京就翻旧

不吃饭的玲玲 2025-08-30 20:55:14

德国外长四天连骂中国,把飞机订单骂到了美国,欧洲工厂只能干瞪眼。他一到东京就翻旧账,说中国15年前管稀土,却绝口不提欧美现在卡芯片。 今年8月,德国外长瓦德富尔的亚洲之行堪称一场“对华指责巡回演出”。从东京到雅加达连轴转,这位外长连续四天炮轰中国,又是炒作中国在台海、南海的所谓“侵略性行为”,又是抱怨中国“不公平贸易”,甚至撺掇着要搞个“八国新合作框架”围堵中国。 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政治表演刚落幕,欧洲航空业就用脚投票——空客上半年交付量同比下降5.56%,波音股价却逆势上涨,欧洲工厂只能对着大西洋对岸的订单干瞪眼。 更讽刺的是,他在东京翻出15年前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旧账大做文章,却对欧美现在卡中国芯片的事儿只字不提,这双重标准玩得比川剧变脸还溜! 要说这政治嘴炮和经济现实的反差,德国企业最有发言权。就拿航空业来说,空客作为欧洲制造业的“皇冠明珠”,今年上半年交付量同比下降5.56%,直接被波音抢了风头。这里面固然有供应链问题的影响,比如A320系列飞机的发动机供应不足,但瓦德富尔的言论无疑加剧了市场对欧洲制造业的担忧。 要知道,航空订单可不是菜市场买菜,客户下单前得考虑政治风险。当德国外长在亚洲四处煽风点火时,航空公司难免会想:今天你能拿贸易当武器,明天会不会拿飞机订单开刀? 这种不确定性,让不少原本倾向于空客的客户转向了波音。比如德国汉莎航空,作为波音777X的老客户,原本计划今年接收新飞机,结果因为试飞故障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不得不重新评估订单。 大众、宝马、奔驰这些汽车巨头更惨,2025年一季度在华销量集体下滑,利润缩水严重,不得不加速本土化战略——大众和小鹏合作开发电动平台,宝马一口气推出10款中国专属车型。 可就在企业忙着“自救”时,德国外长却在亚洲拆台。试想,当中国消费者看到德国政客一边骂着中国,一边赚着中国市场的钱,会作何感想?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只会让德国企业在华形象受损,进一步压缩市场空间。 更可笑的是,德国政府还在考虑限制半导体化学品出口,这无异于在自家企业的脖子上套绞索——默克、巴斯夫等化工巨头一旦失去中国市场,不仅会损失巨额收入,还可能被中国竞争对手弯道超车。 瓦德富尔在东京大谈特谈中国2010年的稀土出口限制,却绝口不提欧美现在对中国芯片的层层封锁。但事实上,中国稀土政策早已有了根本性转变! 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稀土进口量是出口量的2.35倍,出口均价更是进口的2.44倍,这说明啥?中国早已从稀土出口大国转变为技术输出国,反而是欧美国家在稀土加工环节依赖中国技术。 芯片领域也是一样的道理,美国2025年出台的AI芯片管制措施将中国列为第三层级国家,几乎完全禁止先进AI芯片出口,而德国作为第一层级国家却能无限制采购。 瓦德富尔的“八国新合作框架”更是个笑话。且不说德、法、英、日、韩等国各怀心思,单看德国企业的实际行动就知道这个框架有多脆弱。 2024年德国对华投资创历史新高,73亿欧元中有66亿来自在华业务的利润再投资,大众、宝马、博世等企业纷纷加码中国市场。这说明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政治口号根本敌不过市场规律。 德国企业比谁都清楚,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更是创新的核心引擎——从稀土加工到电动汽车,从5G通信到人工智能,中国在多个领域的技术突破已经让西方国家坐不住了。 这场政治闹剧的背后,是西方国家对自身衰落的焦虑。他们既想享受中国市场的红利,又害怕中国崛起挑战其霸权地位,于是只能用“双重标准”和“政治正确”来掩盖内心的恐惧。 可现实是残酷的:当德国外长在东京唾沫横飞时,中国的稀土加工技术已经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华为的5G基站数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总和,比亚迪的电动汽车销量连续三年蝉联世界第一。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真正的竞争力来自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而不是政治抹黑和贸易保护。 德国外长的亚洲之行,本质上是一场“皇帝的新衣”式的表演。他以为自己的言论能煽动舆论,却没想到在经济规律面前不堪一击;他以为“八国新合作框架”能围堵中国,却忘了德国企业早已用脚投票。 这场闹剧最终的赢家,不是那些政客,而是用实力说话的中国企业——当欧美还在纠结于政治正确时,中国已经在稀土、芯片、新能源等领域悄悄完成了逆袭!

0 阅读:336
不吃饭的玲玲

不吃饭的玲玲

玻璃心拥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