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瞿秋白慷慨赴死时年仅36岁,建国后毛主席为何说:以后要少纪念他?瞿秋白被捕时,其实身份还没暴露,敌人审了好几轮都问不出什么,瞿秋白也没交代任何组织信息。 《多余的话》,区区两万字,却像一道符咒,左右了瞿秋白这位革命烈士身后几十年的荣辱是非,这篇狱中自白,照出了一个人最真实的内心,也照出了一个时代对“英雄”的苛刻想象。 瞿秋白坦白自己一半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另一半却是无法摆脱的中国传统士大夫,这种矛盾,源自他那个没落的书香门第之家,也让他对自己的政治生涯充满了困惑。 这种过于诚实的表达,在当时简直是“软弱”的代名词。 可人们似乎忘了,写下这些文字的人,刚刚拒绝了国民党高官宋希濂许诺的高官厚禄,在走向刑场时,高唱的是他自己翻译的《国际歌》。 瞿秋白把忠诚留给了行动,却把一份关于革命者内心挣扎的复杂记录,留给了历史。 这份复杂的记录,很快就成了别人手里的武器。国民党第一个发现了它的“妙用”,迫不及待地将其当作“投降书”登报,想用这位前中共最高领导人的“颓废”,来打击共产党的士气。 1962年,正值中苏关系紧张,香港报纸重提《多余的话》,毛泽东看到后,做出了一个审慎的决定:以后要少纪念他,这并不是全盘否定,毕竟他曾为瞿秋白题词“精神不死”。 在那个急需榜样的时刻,瞿秋白这种复杂的内心独白,远不如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那样鼓舞人心,也不如刘胡兰那句“怕死不当共产党”来得直接有力。 为了大局,为了避免敌人利用,对个体的复杂性只能暂时搁置,然而,这种策略性的“冷处理”,在“文革”的狂风中,被无限放大成了一桩“铁案”。 《多余的话》里所有的迷茫和自省,都被抽离了背景,变成了他背叛革命的“铁证”。 随之而来的,是符号式的毁灭,他在福建长汀的墓碑被砸得粉碎,他的诗作从《革命烈士诗抄》里被删得一干二净。 一个为理想献出生命的人,就因为一份过于诚实的文字,被剥夺了身后的一切荣光。 1979年,社科院学者陈铁健的一篇文章,勇敢地向这个“定论”发起了挑战。 紧接着,陆定一上书中央,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疑问:如果瞿秋白真的叛变了,国民党当年为什么没有把他当成样板大肆宣传? 平反的过程极其艰难,中纪委专门成立“第八组”复查,从档案到笔迹,一一核对。 周恩来曾亲眼见过手稿的证言,也为这份自白的真实性提供了关键佐证。 最终,在胡耀邦、陈云等人的推动下,直到1982年,中共十二大才正式为他恢复名誉。 从墓碑被砸到纪念碑重建,瞿秋白的故事,其实是《多余的话》这篇文本的命运沉浮。 信息来源:中国网文化--中共平反“瞿秋白冤案”始末:在自我纠错中前行
[浮云]瞿秋白慷慨赴死时年仅36岁,建国后毛主席为何说:以后要少纪念他?瞿秋白被
酷炫青春风飞扬
2025-08-29 19:58:29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