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德国人想用11亿元,收购曾为神舟飞船造过轴承的洛阳轴承,当时洛轴欠债

如梦菲记 2025-08-29 18:20:41

2006年,德国人想用11亿元,收购曾为神舟飞船造过轴承的洛阳轴承,当时洛轴欠债24亿,连工资都发不出,洛阳国资委差点签字,但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却坚决反对,因为“洛轴被外资拿走会威胁国家安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6年,有一件差点改变中国轴承行业走向的大事,当时德国舍弗勒集团准备拿出11亿元,收购已经陷入困境的洛阳轴承。   别忘了,这家工厂可不是普通企业,它曾经为神舟飞船提供过关键零部件,也占了全国铁路轴承市场的三成。   那一年,洛轴的处境糟糕透顶,背着24亿元的巨额债务,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生产车间也陷入停滞,对外资来说,这是个极好的机会,但对中国来说,却是一次关乎产业命脉的考验。   回头看洛轴的历史,它曾是国人骄傲,上世纪,这家国企连续多年进入全国最大500家工业企业,还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骨干单位。   它生产的LYC轴承应用在三峡大坝、小浪底工程,也出现在神舟系列飞船上,神舟六号上就有二十多种轴承来自这里。   民用市场上,铁路运输也高度依赖洛轴的产品,可以说,这是一家在关键领域不可替代的企业。   可辉煌并没有抵挡住债务的侵蚀,2004年前后,洛轴的资金链断裂,总资产虽然不算小,但负债高企,实际可动用的资产只剩下个位数的亿,银行逼债,厂区土地和设备面临查封,企业濒临解体。   为了维持运转,河南永煤集团曾注入资金,组建了新的公司,但这并没有彻底解决老企业遗留下来的债务问题,就在这种关键时刻,德国舍弗勒集团出现了。   舍弗勒是世界第二大轴承制造商,在中国市场早有布局,当时他们提出收购方案,除了几个军工分厂,其余资产、土地、设备甚至LYC品牌都要纳入囊中。   价格定在11亿元,这对一个负债24亿、喘不过气的企业来说,简直就是一根救命稻草,洛阳当地的管理层也觉得这是条路,国资委已经开始准备签字,要是真这么走下去,洛轴可能早就变成一家外资控股公司了。   就在这时,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出面反对,协会的态度十分坚决,理由也很直接:这不是简单的资本买卖,而是涉及国家安全的大问题,轴承是机械的关节,看似小零件,却影响整个产业链。   洛轴的生产线虽然有军工和民用之分,但工序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一旦落到外资手里,军工供应就可能出现断点,更让人担心的是市场控制力。   当时舍弗勒在铁路轴承上已经占了四分之一的份额,如果再把洛轴的份额吃下去,市场占比就会超过一半,定价权、供应权都会被牢牢抓在别人手里,交通命脉被外资控制,这显然不是小事。   协会还拿出过往的案例,西北轴承几年前和舍弗勒合资,结果三年后被迫退出,设计资料和生产资质都留在外方手里,连自己的品牌也丢掉了,铁路轴承的市场彻底失守,这种损失不是钱能补回来的。   洛轴要是走同样的路,后果只会更严重,协会的声音迅速传到了上级部门,专家们接连发声,认为必须坚持核心技术自主,五部委也开始介入审查,考虑到反垄断和国家安全,整体并购的计划最终被叫停。   收购没成,洛轴还是要面对现实,企业的债务窟窿依旧存在,生产一度难以为继,好在国内资本伸出援手,永煤集团和其他合作方参与了重组,虽然过程艰难,但企业慢慢恢复了元气。   科研人员加班加点,抓住高铁、风电等新兴产业的机遇,逐步拿下了一批高端技术,时速250公里的高铁轴承成功问世,之后又突破到350公里。   风电主轴承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占到了全球四成以上,盾构机等关键装备上,也实现了国产替代,这些成果让洛轴重新站稳了脚跟。   市场拓展也取得成效,除了国内高铁、能源、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应用,洛轴的产品还出口到几十个国家。   到2024年,公司实现了超过两亿的利润,连当年的巨额债务也全部清偿,更重要的是,它保住了LYC这个品牌和背后的核心技术,厂子不仅活了下来,还走上了更高端的发展道路。   回顾这段经历,人们很难不心生感慨,如果当初真的签字,把企业卖给了外国人,今天的结果会是什么样?   高铁轴承的国产突破还会不会发生?风电轴承的市场会不会被彻底垄断?答案恐怕不言而喻,正是因为当时有人站出来坚决说“不”,才让民族工业保住了未来的可能。   洛阳轴承的经历说明了一点: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企业陷入困境可以找办法纾解,但如果把关键环节交出去,想再拿回来就难了。   市场换不来真正的核心技术,合资并购往往只是外资获取品牌和市场的途径,最后吃亏的只能是自己,洛轴用自身的跌宕起伏告诉我们,只有靠自主创新,民族工业才能挺直腰杆。   信源: 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轴协紧急上书反对 力阻外资11亿元并购洛轴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