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反复升级轰六轰炸机群?因为说白了,压根就是歪打正着,本来是技术不够,结果变成了抄近道超车。 上世纪 50 年代末,中国为了跟上世界军事步伐,从苏联引进了 Tu-16 轰炸机的图纸和部分零件,打算照葫芦画瓢造出自己的轰炸机。 头两年靠着苏联专家的帮忙,第一架轰六总算凑了出来。可没等咱们学透,苏联专家和零件供应说断就断,留下一堆半拉子工程。 没办法,中国团队只能拿着残缺的图纸,用最原始的测绘方法一点点摸索,硬是把这个 “外来户” 变成了 “国产货”。当时谁也没想到,这种被逼出来的自主研发能力,后来竟成了轰六不断升级的底气。 早期的轰六毛病不少,尤其是那两台涡喷 - 8 发动机,不仅油耗高、推力小,寿命还短得可怜,飞不了几个小时就得大修。 但就是在这种基础上,中国工程师们一点点改进。到了轰 - 6K,换上了 D-30KP2 发动机,单台推力一下子增加了 44%,油耗却降了不少。 这一改不要紧,轰六的航程从原来的几千公里一下子提到了 7000 公里,作战半径达到 3500 公里,相当于从北京能直接飞到澳大利亚北部。 更重要的是,油耗降了,飞机就能带更多弹药,从原来只能扔炸弹,变成了能挂 6 枚巡航导弹的 “空中武器库”。 有人说,老平台再改也是老掉牙的东西。可美国人却不这么看,他们评价轰六 “真的很古老,真的很致命”。 这话不假,现在的轰 - 6K 不仅能挂射程 1500 公里的长剑 - 10A 巡航导弹,还能搭载被称为 “航母杀手” 的鹰击 - 21 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这种导弹末端速度能达到 10 马赫,美军现有的防空系统根本拦不住。 更绝的是最新的轰 - 6N,加装了空中受油管,经过两次加油后作战半径能超过 5000 公里,再配上射程 1000 公里的 KD21 高超导弹,不用东风导弹帮忙,空军自己就能打到关岛。 这么改来改去,其实也是没办法的办法。研发一款全新的战略轰炸机可不是闹着玩的,美国 B-21 从立项到现在多少年了还没正式服役。 中国要是也从零开始,那空基核力量就得出现断层。轰六虽然老,但经过这么多年的改进,维护体系成熟,飞行员培训起来也快,花小钱就能快速形成战斗力。 就像家里的老自行车,虽然不如新车时髦,但修修补补换个零件,照样能代步干活,还不用花买新车的钱。 当然,反复升级轰六还有更深层的战略考虑。在新一代隐身轰炸机服役前,轰六是中国 “三位一体” 核反击体系中唯一的空基平台。 随着南海、台海局势越来越复杂,中国需要一种能随时出动、远程打击的空中力量。轰六系列正好能满足这个需求,既能挂载核弹执行战略威慑任务,又能携带反舰导弹在西太平洋对付航母编队,还能参与中俄联合战略巡航展示实力。 现在的轰六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只能扔炸弹的老古董了。玻璃化座舱替代了密密麻麻的机械仪表,综合电子战系统能干扰敌方雷达,机翼下的挂架能混搭各种导弹。 这种 “老瓶装新酒” 的做法,不仅让轰六在现代战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更让中国航空工业在不断改进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从发动机改进到航电升级,从武器整合到隐身技术探索,这些都为未来新机型的研发打下了基础。 所以说,中国反复升级轰六,看似是技术不够下的无奈之举,实则是一种务实的战略选择。就像当年被逼着自主研发一样,这种在现有基础上不断突破的思路,反而让中国在轰炸机领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等到轰 - 20 这类新一代隐身轰炸机服役时,人们或许会发现,正是通过对轰六的持续升级,中国航空工业才完成了从 “跟跑” 到 “并跑” 甚至 “领跑” 的跨越。这架老轰炸机的故事,其实就是中国国防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
为何中国反复升级轰六轰炸机群?因为说白了,压根就是歪打正着,本来是技术不够,结果
非常盘点中
2025-08-28 10:46:56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