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妃第一次被宠幸时,乾隆为何激动到无法自拔?道理其实很简单!这得从1745年的春

久古说体育 2025-08-26 22:42:07

令妃第一次被宠幸时,乾隆为何激动到无法自拔?道理其实很简单!这得从1745年的春天说起,那时候的圆明园的杏花刚冒骨朵儿,而内务府册子上便多了行不起眼的小字,魏官女子,年十九,人尚生涩,着再学规矩。 1745年,魏佳氏以“魏官女子”的身份步入宫廷,时年十九。 魏佳氏的出身并不显赫,仅是正黄旗包衣家庭的一员,父亲魏清泰也只是内务府的小管事。 内务府档案记载她“人尚生涩,着再学规矩”。 地位卑微,甚至低于“答应”级别,连正式选秀资格都没有,远不及那些高贵出身的妃嫔。 魏佳氏曾被分派到孝贤皇后身边当差,学习宫廷礼仪和应对之道。 入宫前,魏佳氏曾借着月光在袖口上抄字,自学识字及琴棋书画,行事谨慎,不刻意表现才华,也无明显争宠野心。 这一年,乾隆皇帝正值盛年,却因孝贤皇后的突然离世,内心孤寂。 他感到后宫充斥着虚伪,算计和刻意逢迎,对此感到厌倦,渴望能卸下帝王身份,获得真诚的亲近与慰藉。 孝贤皇后去世后,后宫妃嫔多忙于争宠,魏佳氏却默默守灵,举止安静恭谨。 乾隆在御花园偶然见到她手捧《诗经》,令乾隆瞬间联想到年轻时的孝贤皇后。 魏佳氏首次被召见时,紧张得全身颤抖,茶碗几乎失手。 魏佳氏这种未经雕饰的本能害怕和纯真,让乾隆觉得新鲜,并生出保护欲,罕见地感受到自己仿佛只是一个普通人。 魏佳氏的晋升速度惊人。 1745年从“魏常在”到“贵人”,再到秋天的“令嫔”,半年内连升三级,此速度在康熙朝后罕见。 宫中有人猜测她使用手段,但实际上她擅长懂乾隆。 乾隆政务劳累时,她会讲满语笑话,而非空泛的关心之语。 乾隆抱怨御膳房菜肴过咸,她便在小厨房做清炖狮子头。 魏佳氏深知乾隆对孝贤皇后的思念,从不提替代,只在适当时候递上一杯热茶,这种不抢风头的做法非常有效。 魏佳氏的不装是俘获乾隆心的关键,因为乾隆要的是能让他放下帝王架子的人。 1756年至1766年间,魏佳氏为乾隆生育了六个孩子,其中包括四子二女,是乾隆后妃中子嗣最多的一位。 魏佳氏1757年生皇十四子,三年后1760年又生皇十五子(嘉庆帝)。 魏佳氏曾患血崩,太医建议卧床休息,但听说乾隆因朝事心烦,仍坚持起身布菜。 为了保持体力伺候乾隆,魏佳氏甚至私下服用含汞的“仙丹”,导致头发早白、四肢肿胀。(民间推测) 其他妃嫔需向内务府申请才能随乾隆南巡,魏佳氏却总是被主动带上。 即使怀孕,乾隆也会让其他妃嫔帮忙照看她的孩子。 乾隆破例将魏佳氏所生的皇七女封为“固伦公主”,并亲自选额驸,此尊号原仅限皇后所生之女。 魏佳氏作为正黄旗满洲旗人,兼具汉族背景,其身份符合乾隆“满汉一体”的政治理念。 乾隆三十八年,她被秘密任命为永琰的监护人,足见其深厚信任。 1775年,魏佳氏病逝,享年四十九岁。 乾隆时年六十五岁,仍为她辍朝五日,并亲自撰写挽诗,言辞哀伤。 魏佳氏的灵位被供奉在孝贤皇后旁边,这是极高的殊荣,远超雍正对年妃的待遇。 魏佳氏以皇贵妃礼仪下葬,后被追封为“孝仪纯皇后”,这是乾隆的遗愿。 魏佳氏去世四年后,乾隆秘密立其子永琰为太子,诏书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乾隆退位后,永琰最终登基为嘉庆皇帝。

0 阅读:0
久古说体育

久古说体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