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的本质为何物? 尼采曾一针见血:"文人妒才情;商贾妒财势;美人妒容颜;勇者妒功绩;少年妒机遇;老者妒青春; 上位者妒挑战;下位者妒机缘;寒门妒显贵;豪门妒清闲;智者妒超脱;愚者妒顺遂;雅人妒洒脱;俗人妒逍遥;武者妒声名;匠人妒巧思。" 罗素直言:"嫉妒是民主的基础,也是痛苦的根源。"尘世众生,多以他人成就量自身得失,见人登高则愤,遇人落魄则舒。 人的劣根性,即为见不得人好,暗生比较,损人未必利己,所谓的豁达祝福,常是强压妒火的短暂克制。 人性藏着双面利刃:一面是自我的匮乏,一面是他人的丰盈;匮乏滋生不甘,丰盈激起怨怼。匮乏被刺痛则怨愤,丰盈被放大则扭曲。 嫉妒本无来由,无关善恶,乃以他人光芒照见自身阴影,凡事他人优于己,人性便如临大敌;凡事他人不及己,人性便稍感宽慰;凡事他人远超己,人性便扭曲失衡。 人见他人春风得意则郁郁,见他人落魄潦倒则窃喜。人若不直面内心阴暗,便会在嫉妒中逐渐异化。人性最大的愚昧,是在嫉恨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而不自知。 培根警示:"嫉妒是吞噬心灵的毒蛇。"在嫉妒者眼中,世界是扭曲的镜子;在通透者眼中,世界是各展所长的舞台。人若不斩断嫉妒的锁链,终难获得内心的安宁。 佛家劝人需慈悲;道家教人应释然;儒家导人当自强。所谓释然,便是放下无谓的比较,不存嫉妒心、不生怨怼心、不养狭隘心,回归平和。 因为,嫉妒心灼伤自己,永无宁日;怨怼心扭曲认知,是非颠倒;狭隘心困住格局,止步不前。 《增广贤文》有云:"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深陷嫉妒者易迷失心智,豁达超脱者方能行稳致远。人性最难把控,见贤不思齐,却生嫌隙,盼人衰微以显己能。 君子以自省修身;智者以见贤思齐;小人以嫉妒为乐;人性的狭隘层级,由浅至深可列七等:不满、眼红、非议、中伤、诋毁、构陷、报复。 不满是嫉妒的萌芽;眼红是失衡的开端;非议是恶意的试探;中伤是阴暗的攻击;诋毁、构陷、报复皆是扭曲的极端。 不满为何是嫉妒的温床?因其放任内心的失衡发酵,将他人的优秀视作对自己的否定,一切恶意与伤害,皆由此蔓延。 《小窗幽记》有训:"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低估自身潜力,你会困于嫉妒;高估他人成就,你会丧失信心。 人性的偏,在于以他人的高度衡量自己的价值。见人成事则质疑手段,见人落魄则嘲讽活该。胜则自鸣得意,败则怨天尤人。 同样是成功,他人谓之投机取巧,自己谓之实至名归;同样是失败,他人谓之咎由自取,自己谓之时运不济;同样是机遇,他人抓住谓之侥幸,自己错过谓之不公;同样是努力,他人付出谓之理所当然,自己辛苦谓之独一无二。 世情从不因嫉妒而改变,它只青睐真正的强者。因世情由实力与成就铸就,其残酷,正源于人心的复杂难测。 生命的意义在超越,在成长;人性所抵触的,是他人的超越与成长;抵触与不甘,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嫉妒与怨怼。 暗流之下,涌动不息。众生所纠结的,无非是见不得他人比自己好,唯有他人不如己,方能获得廉价的优越感。 欲破此困局,须直视嫉妒,懂得化解这危险的情绪,方能守住本心的清明。康德亦言:"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莫让嫉妒的毒,侵蚀了本该明媚的人生。淡然看待他人成就,专注自身成长,方得自在从容。
为什么永远不要考验人性
【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