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的超级大脑有多厉害呢?曾经和他一起工作过的杜祥琬院士在一次采访时说:“有一次,我们和于敏在看核装置物理量的纸带,于敏突然就说这个量错了,这个得求助于华东计算所的同志们。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只要国家需要,过去学的都可以抛!”他的简历只有13个字,名字是国家最高机密!) 1967年6月17日的新疆罗布泊,茫茫沙漠的寂静被一声巨响打破。 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稳稳驱散了那段时期国际技术封锁笼罩的阴霾。 这颗氢弹的爆炸取得圆满成功,同时也让中国顺利迈入世界上少数掌握氢弹技术国家的阵营。 而背后的核心设计者,是时年41岁、已隐姓埋名七年的于敏。 彼时负责现场指挥的将军得知设计者身份后,由衷赞叹“此人真乃国士”。 鲜少有人知晓,在那个没有超级计算机的年代,于敏和团队是如何完成这场惊天动地的科学远征。 当时计算资源极度匮乏,但先进设备的缺失并未阻挡于敏和团队科研脚步。 算盘、手摇计算器和堆积如山的草稿纸,成了他们攻克难关的“利器”。 戈壁滩的沙暴夜里,于敏裹着棉被,借用财务科那把枣木算盘,噼里啪啦的计算着关乎氢弹成败的核心数据。 彼时,沙漠中风声呼啸。 后来这把算盘被珍藏在军事博物馆,静静诉说着那段用原始工具承载前沿探索的岁月。 而那些演算纸,按于敏的说法,是“铺开能绕戈壁三圈”的程度。 2019年国庆阅兵,当东风导弹方阵驶过天安门时,他的儿子于辛手捧遗像感慨:“爸,咱们的草稿纸,长成钢铁长城了”。 在科研中,于敏的“超级大脑”多次创造奇迹。 1965年寒冬,中科院计算机房彻夜灯火通明。 纸带机不断吐出复杂数据,他却突然按住滚动的纸卷,指出计算机运算错误。 技术员紧急检修,果然发现一个加法器烧坏冒烟,而此时于敏已在草稿纸上推演出正确数值。 曾与他共事的杜祥琬院士回忆,于敏仅凭观察核装置物理量的纸带,就能一眼识别数据偏差。 这种近乎“人肉计算机” 的能力,不仅源于他“天才”搬的数理天赋,更源于于敏对科研的极致严谨。 他常说 “错一步,满盘皆输”。哪怕是在休息打桥牌时,他都能记住每轮出牌,准确判断对手藏牌。 即便到了晚年,于敏仍然再用放大镜审阅学生论文,找出经计算机反复验证的微小偏差。 面对困惑的学生,他笑着说:“我比机器多颗中国心。” 这份“中国心”,是于敏科研路上的精神罗盘。 当年钱三强邀请他加入氢弹研究时,办公室里悬挂的《后出师表》拓片上,“鞠躬尽瘁” 四字被红笔圈出。 而这四个字,也成了他一生的注脚。 氢弹成功爆炸的欢呼声中,他默默吟诵《后出师表》;在庆功宴上,他也是最早离席的人之一。 没有多余的喘息,于敏转身便投入新课题研究。 少年时在沦陷区,他把《孙子兵法》藏在《物理学报》下。 青年时因肠穿孔命悬一线,他在导师赠予的量子力学笔记扉页写下“此身既存,当效诸葛卧龙”。 于敏的家国情怀,早已融入骨肉血脉。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还将东方智慧化为科研助力。 为缓解演算压力,他会在稿纸页脚画八卦图标注错误次数,甚至曾从《易经》爻辞中获得启发,对着标注“冲击波参数待验” 的乾卦推演出全新算法。 那张写着“周文王助我”的草稿纸,成为于敏独特思维的见证。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苏联用了6年3个月,但中国却仅用2年8个月。 这一“中国速度”的背后,是于敏提出的“于敏构型”带来的突破。 如今,神舟飞船翱翔太空、“嫦娥”探访月球、航天员在天宫课堂授课,这些现代科技成就的背后,都延续着于敏那代科学家的坚守。 当下中国全面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量子信息、人工智能、深海深地探测等领域正历经不断突破。 正如于敏曾说:“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如今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正带着这份赤子之心,续写着中国科技的新传奇。
于敏的超级大脑有多厉害呢?曾经和他一起工作过的杜祥琬院士在一次采访时说:“有一次
冠贤
2025-08-26 10:11:49
0
阅读: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