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国资深外交官朱敏才,毅然挥别儿女的挽留,携妻子悄然远行,从此人间蒸发。十五载春秋流转,当一位垂暮老者被送进医院时,那段尘封的往事才终于浮出水面…… 【消息源自:教育部《2005-2015年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央视《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词、贵州黔东南州教育局表彰文件】 2005年春天,北京某高档小区里,朱敏才正戴着老花镜翻报纸。退休前他是常驻非洲的外交官,现在每天最忙的事就是给阳台上的兰花浇水。直到一则新闻撞进他眼里——照片上贵州山区的孩子们趴在泥墙教室的窗口,黑板裂得像干旱的土地。 "老朱,发什么呆呢?"妻子冯丽娜端着刚切好的水果过来。他指着报纸上一行数据:"这个村小学辍学率43%,比我们当年在索马里见的战乱地区还高。"冯丽娜凑近看了看,突然笑了:"记得吗?六八年你插队时,不也背着药箱给老乡家孩子补课?" 三天后的家庭聚餐上,女儿把筷子重重一放:"爸您六十五了!山里连卫生所都没有,您那高血压..."朱敏才慢条斯理地剥着虾:"上个月体检报告你看了,除了老花眼,零件都好着呢。"儿子急得直搓手:"要捐钱我们支持,何必..."老人忽然掏出张泛黄照片,上面是1962年他穿着补丁衣服站在北大新生报到处:"当年要不是公社老师徒步三十里来劝学,我现在还在江西挖红薯。" 那年重阳节,这对老夫妻拖着八个行李箱出现在贵州毕节的山路上。行李箱里装着二手课本、二十盒粉笔,还有台用退休金买的柴油发电机。最先跑来围观的是光脚丫的孩子们,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怯生生摸了下冯丽娜的羊毛围巾,立刻缩回黑乎乎的手。朱敏才蹲下来,变魔术似的从兜里掏出彩色粉笔:"明天来上课,教你画比彩虹还漂亮的画。" 头个月简直像在打仗。教室漏雨,朱敏才爬上房顶补瓦片摔伤了腰;学生听不懂普通话,冯丽娜连夜学苗语编出双语识字卡。最头疼的是家长们的嘀咕:"读书能当饭吃?"有个叫阿牛的男孩连续三天没来,朱敏才深一脚浅跋涉找到他家,看见孩子正在猪圈喂食。"朱老师别劝了,"男孩父亲蹲在门槛上抽烟,"他家三个娃,就指着老大干活。"老人突然掏出外交官证件拍在磨盘上:"让孩子跟我学英语,将来要是出不了山,我赔您十年工钱!" 转机出现在2008年冰灾那年。暴雪封山时,朱敏才把最后半袋米熬成粥分给学生,自己啃冻硬的土豆。村民们举着火把破雪而来,领头的汉子放下背篓:"老师,这是自家腌的肉,给娃娃们补补。"篓底还压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全寨子供销社的捐款名单。那天晚上,冯丽娜在日记里写:"教室玻璃终于全了,映着雪光像水晶宫。" 2014年县医院的白墙前,已经考上师范的阿牛哭着攥紧病危通知书。朱敏才因长期营养不良引发肝腹水,却还惦记着:"下周一该讲《少年中国说》..."病床边的录音笔里,存着孩子们背诗的声音:"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央视记者举着摄像机进来时,老人正用发抖的手修改教案,眼镜腿缠着胶布。 去年清明,已经当上小学校长的阿牛带着学生扫墓。孩子们把野花放在青石墓碑前,碑文很简单:"朱敏才,外交官,老师。"山风掠过新建的三层教学楼,操场上飘着红领巾们的笑声。冯丽娜现在住在县养老院,每周还雷打不动地给年轻教师上培训课。她总爱说那个老掉牙的比喻:"我和老朱啊,就是两根火柴,划着了才发现能点燃火把。"
2005年,我国资深外交官朱敏才,毅然挥别儿女的挽留,携妻子悄然远行,从此人间蒸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8-26 07:25:13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