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器官捐献时,为何要对遗体打麻药?难道死了还能感觉到疼痛? 老李是个普通的中

从安来看趣事 2025-08-25 18:18:09

遗体器官捐献时,为何要对遗体打麻药?难道死了还能感觉到疼痛? 老李是个普通的中学老师,五十多岁,平时爱骑自行车,乐呵呵地跟邻里聊天。去年,他查出了晚期肝癌,医生说时间不多了。老李没啥遗憾,就是觉得人走了还能有点用。 他跟老伴商量,签了器官捐献协议,想把还能用的器官捐出去,帮帮别人。手术那天,家人看着医生给老李打麻药,忍不住问:“人都走了,还打这个干啥?” 人死了,到底啥叫“死了”?医学上,死亡不是一秒钟的事儿,而是个过程。心脏停了叫心死亡,大脑功能完全没了叫脑死亡,还有心脑一起挂了的双死亡。器官捐献一般选在脑死亡后,因为这时候心脏可能还在跳,靠机器维持,器官还新鲜,能救人。脑死亡的人,已经没意识了,啥也感觉不到,理论上疼痛是不存在的。痛觉这东西,得靠大脑处理,信号从神经传到脑子,脑子没了,信号再热闹也没人接收。 那为啥还得打麻药?其实有几大原因。脑死亡后,身体虽然没意识,但有些低级神经还在“闹腾”。你动刀子,肌肉可能抽两下,肠子可能蠕动一下,这些都是条件反射,不是人还活着或者有感觉。这种反应会让医生操作起来麻烦,刀子一抖,器官可能就伤了,影响移植效果。麻药能让这些反射消停,手术更稳当,器官也能保持最佳状态。心脏、肝脏这些器官对缺血特别敏感,麻药还能帮着维持血液循环,延长器官的“保鲜期”。 还有个事儿,挺人性化的。给遗体打麻药,也是对捐献者的尊重。即便人走了,医生也不希望遗体在手术台上“动来动去”,这既是医学伦理的体现,也让医护人员心理上更踏实。毕竟,面对一具可能抽动的遗体,谁心里不发毛?麻药让整个过程更平静,医生能专心干活儿,家属也觉得更体面。 不过,这里面也有个小争议。有人觉得,既然人都死了,麻药是不是多此一举?会不会浪费资源? 其实不然。研究数据表明,麻药的使用能显著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一项2020年的研究发现,使用麻醉药的器官摘取手术,器官的缺血损伤率降低了约20%,移植后受体的五年存活率也更高。这说明,麻药不光是形式上的尊重,还有实打实的好处。 说到这儿,你可能好奇,麻药咋用?一般是全身麻醉,剂量跟活人手术差不多,主要是阻断神经信号,放松肌肉。唯一例外是干细胞捐献,那不需要麻药,因为只是抽血过滤,不用开刀。整个过程,医生都会严格遵守伦理和法律,确保捐献者已经死亡,器官分配也公平透明。 器官捐献这事儿,意义大得很。一颗心脏、一个肝脏,能让濒死的病人重获新生。数据显示,一个人捐的器官,最多能救11条命!但现实也有难题,比如移植手术费用高得吓人,动辄几十万,这让很多普通家庭望而却步。国家虽然规定器官本身免费,但摘取、保存、运输、手术、术后抗排异治疗,这些环节都烧钱。未来要是能降低成本,让更多人负担得起,捐献的意义会更大。 给遗体打麻药,其实不只是医学操作,更像是一种对生命的仪式感。捐献者用最后的力量延续别人的生命,麻药就像一份无声的敬意,告诉所有人,这不是冷冰冰的手术,而是一场生命的接力。社会对捐献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但观念还得慢慢改。很多人担心遗体不完整,或者怕手术时“没死透”。其实,脑死亡的判定非常严格,医生得多次确认,绝不会出错。普及这些知识,能让更多人放下顾虑,加入捐献的行列。

0 阅读:38
从安来看趣事

从安来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