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1995年,山东高三男孩租不起房,每天走30公里上学,一女子说:“来我家住,不收钱!”男孩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当公务员!6年后,女房东病重,男孩竟辞职回乡亲自照顾! 1995年,在山东临沂郯城通往县城的土路,每天凌晨五点,总能看到一个瘦削的身影艰难跋涉。 他就是18岁的高三学生,朱观景。 为了上学,他单程15公里,往返30公里。 这条风雪弥漫的求学路,他日复一日,用双脚丈量。 由于,家徒四壁,父母只能靠农间劳作换做一家人生活的微薄薪资。 他上学时,只能东拼西凑的20元钱。 这些钱,压根就不够在县城租房。 年轻房东总是拒绝:“20块?打发叫花子呢?有钱就住,没钱滚蛋!” 然而,就是这个时候,一闪木门朝着朱观景打开了。 在路对面一处四合院里,67岁的朱文秀大娘,裹着旧头巾,倚门而立。 她看向少年冻得通红的脸颊:“孩子,别在外头冻着了,来俺家住,不收钱。” 朱文秀大娘的一生,写满了孤苦与风霜。 早年丧夫,中年又接连痛失两个儿子。 不久后,儿媳改嫁他乡,只留下一个小孙女琪琪与她相依为命。 命运的残酷,并未磨灭她心底的良善。 目睹朱观景的窘迫与房东的势利,朱文秀大娘动了恻隐之心。 她的家,虽然是几间简陋的瓦房,但却收拾得干净整洁。 此后,朱观景的到来,为这个冷清的小院添了几分生气。 大娘将最好的房间腾给他,自己带着小孙女挤在偏屋。 每天天不亮,她便开始为他做一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糊糊,一个卧着荷包蛋的面饼。 深夜,当朱观景苦读时,她总是会贴心的将一碗红糖水或几个煮鸡蛋,放在桌角。 大娘话不多,但总会鼓励他:“孩子,好好学。” 这份毫无保留的接纳与关怀,如同久旱逢甘霖,浸润了朱观景因贫寒而干涸的心田。 小琪琪也喜欢粘着这个“哥哥”,在这个不是血缘却胜似亲情的屋檐下,朱观景找到了久违的安宁与力量。 1996年,高考放榜之际,朱观景的名字成了全县文科榜首! 当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这这个小院时,朱文秀大娘捧着那双手颤抖。 临行前夜,大娘悄悄将一个缝得严严实实的小布包塞进朱观景的行囊。 火车驶离站台,朱观景打开布包,发现里面是一沓钱,整整1200元。 这是大娘省吃俭用、甚至可能是变卖了些许家当才攒下的全部积蓄! 朱观景紧握着那沓钱,那一刻他对着故乡的方向,默默许下誓言。 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朱观景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 毕业后,他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国家机关,成为一名公务员。 工作稳定后,他开始定期给大娘汇款、写信,寄去北京的糕点与特产,电话里总是报喜不报忧。 然而,命运再次展现了它残酷的一面。 2001年,办公桌上的电话急促响起。 听筒那头,是琪琪语无伦次的声音:“哥,奶奶摔倒了,医生说脑溢血,瘫了!” 顿时,他愣住了。 一旁的同事关切的询问他发生了什么,但他脑海中却只有“回家!” 几乎没有犹豫,他连夜递交了辞职报告。 朱观景只管收拾着行李,只回了一句:“大娘在我最难的时候给了我一个家。现在她倒下了,我不能让她孤零零一个人。良心过不去。” 这句“良心过不去”,重若千钧。 回到郯城,推开那扇木门,迎接他的是刺鼻的药味和床上大娘枯槁的面容。 曾经硬朗的老人,如今只能无助地躺着,口不能言。 朱观景没有片刻迟疑,挽起袖子,就开始了漫长的守护。 为了医药费和营养费,他花光了所有积蓄,甚至背上了债务。 街坊总是会传来闲言碎语:“图啥呢?”“傻了吧,放着北京好日子不过!” 朱观景充耳不闻,只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那些琐碎而繁重的护理工作。 奇迹,在坚守中悄然发生。 2003年,大娘的手指能微微活动了。 2005年,她能含糊地吐出几个字。 2008年,在朱观景的搀扶下,她竟能颤巍巍地站立片刻! 2010年,朱观景搀扶着拄着拐杖的朱大娘,缓缓走在村头的小路上。 那一刻,大娘脸上挂着孩童般的笑容:“景、景。” 朱观景的眼眶瞬间湿润。 守护大娘的同时,朱观景并未放弃自我。 他利用零碎时间苦读,考取了山东省委党校的研究生。 毕业后,为了兼顾照料大娘,他选择报考临沂市司法局的公务员岗位,并成功录取。 工作稳定后,他遇到了理解并欣赏他品格的妻子刘晓霞。 婚后,夫妻俩共同承担起照顾大娘的责任,小家庭也迎来了新生命。 那个曾经无助的小女孩琪琪,也长大成人拥有了自己的幸福。 朱大娘如今已近百岁高龄,在朱观景和家人的悉心照料下,安享着平静祥和的晚年。 朱观景的事迹传开后,他登上了“中国好人榜”。 朱观景用近三十年的时光,书写了一段超越血缘的至孝传奇。 主要信源:(齐鲁网——朱观景辞工作回乡照料大娘9年 入选“山东好人”2017十大年度人物、大众网——临沂朱观景瞒着父母辞去京官 回乡照顾房东大娘)
“震惊”1995年,山东高三男孩租不起房,每天走30公里上学,一女子说:“来我家
炎左吖吖
2025-08-25 15:42:2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