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上井冈山后,发现红军不发军饷,他想不明白,连土匪武装都发军饷,毛主席是怎么

炎左吖吖 2025-08-25 11:53:35

黄克诚上井冈山后,发现红军不发军饷,他想不明白,连土匪武装都发军饷,毛主席是怎么把这支军队从“无饷之师”变成“革命铁军”的?   1927年的深秋,在湘赣边界的江西永新三湾村,一支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队伍,正在这片土地上修整。 队伍前方,是身形清瘦的毛泽东。 在经历了秋收起义后,此时眼前队伍剩下的仅存不足千人。 士兵们眼神涣散,士气低落,建制混乱不堪。 收编的军阀旧部整团叛逃,开小差者络绎不绝。 罗荣桓后来回忆,此刻的部队,要么溃散消亡,要么沦为流寇! 如果是旧式军队遭遇此等绝境,早已分崩离析。 旧式军队的本质,简单来说就是雇佣关系。 士兵扛枪卖命,图的是几块银元。 军官视兵为卒,靠的是等级与军法维系统治。 军饷是唯一的利益,一旦断饷,士兵溃散便是必然结局。 这种军队,看似庞大,实则根基不稳,经不起任何动荡。 而红军初创,困守井冈山弹丸之地,强敌环伺,经济来源几近枯竭,不发军饷实乃无奈之举。 正是在这种危机之下,毛泽东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 他召集仅存的骨干,在枫树坪的古枫树下,开启了人民军队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三湾改编”。 这场改编的核心,并非简单的缩编,而是两项颠覆千年旧军队传统的创举。 供给制,便是这保障的基石。 可以保障每个战士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有饭同吃,有衣同穿,免于冻馁之虞。 它剥离了军队内部因物质分配不公而滋生的怨恨土壤。 官兵平等,废除军官特权,取消小灶、皮靴等象征等级的标志,普通士兵也有了话语权。 这些举措,悄然孕育着一支迥异于任何旧式武装的崭新力量。 三湾改编将党组织下沉至连队,在班排设立党小组,如同在军队的毛细血管中注入了信仰的血液。 党代表、党员骨干,冲锋在前,撤退在后,用行动诠释信仰。 他们与士兵同吃同住,促膝谈心,将“打倒土豪劣绅”、“为穷人翻身”的革命道理,化作通俗易懂的乡土语言。 毛泽东还亲自主持了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次连队建党仪式。 六名普通士兵紧握右拳,面对自制党旗,庄严宣誓。 “牺牲个人,永不叛党!” 当黄克诚日后踏上井冈山,他遭遇的并非枪林弹雨,而是一个令他瞠目结舌的现实。 红军不发军饷! 这位曾在旧军队中摸爬滚打的将领,他的认知中是“将靠薪,兵靠饷”的铁律。 然而,眼前的红军却实行供给制。 黄克诚十分震惊,一支不发军饷的队伍,靠什么凝聚人心?靠什么维系不散? 他带着巨大的疑惑,开始审视这支“无饷之师”的肌理与魂魄。 而毛泽东的建军智慧,还体现在对旧军队积弊的彻底清算。 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中,专门设立“废止肉刑”。 决议以“铁匠”大队长的反面案例警示全军,靠皮鞭和枪毙维持的军队,只会积累怨恨,丧失人心。 毛泽东强调:“革命靠自愿”,对于动摇者,允许其离队,只要不带枪投敌,便不予追究。 这种人道与原则相结合的政策,反而极大地减少了逃亡现象,因为留下的,是真正为理想而战的战士。 毛泽东本人,则是这些原则最坚定的践行者。 井冈山时期,他与普通士兵一样,每日仅靠五分钱伙食果腹。 寒冬腊月,他与战士一起挑粮上山。 朱德总司令更是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伙夫头”,因衣着朴素,与士兵毫无二致。 这副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图景,被一副对联生动概括:“红军中官兵夫薪饷穿吃一样,军阀里将校尉起居饮食不同”。 当余洒度、张国焘等高级将领日后叛变革命时,惊讶地发现,他们连一个排、甚至一个警卫员都无法带走。 这支军队的灵魂,早已与党的事业、与革命的理想水乳交融,绝非个人权势或金钱所能撼动。 新军队靠平等与信仰铸魂,终成钢铁长城。 这“散沙”与“钢铁”之别,正是毛泽东建军思想超越时代的伟大之处,它奠定了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精神基石。 主要信源:(毛泽东在水口主持首次连队建党——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0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