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湖北687分文科女状元戴柳,被父亲偷改志愿错失北大,戴柳下定决心从此在外漂泊了20年,直到成家都未曾和父亲再有来往,戴柳的态度为何如此之坚决呢? 戴柳出生在湖北黄冈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做记者,母亲教中学语文。从小她就爱读书,父母书架上的书成了她的玩具。她上小学时,作文比赛总拿奖,初中开始每天早起背课文,高中更是一头扎进学习堆里。老师们都看好她,模拟考她总在前列。她特别钟情文学,北大在她眼里就是梦想地。她备考那会儿,父母嘴上支持,可父亲偶尔提政法大学的好处。她填志愿时,坚持写北大,觉得一切稳了。分数出来,全家庆贺,她也憧憬北大生活。可谁知,这只是开头。 父亲年轻时高考差几分没上政法大学,那事儿成了他心结。看到女儿高分,他觉得机会来了,就偷偷去学校改志愿。班主任也没多问,就同意了。戴柳收到通知书时,整个人傻了。她质问父母,父亲承认了,说是为她好,政法大学就业稳。她觉得这不是帮忙,而是抢了她的人生方向。父亲不觉得自己错,坚持说家长该管这些。她从那天起,就下定决心不原谅他。这事儿让她看到父亲的自私,把自己的遗憾塞给她。她选择远走,不想再被操控。 父亲的举动直接砸了她的北大梦。她本想学文学,在北大校园深造,可现在被迫去政法大学学法律。那里环境不错,可她心里总有疙瘩。父亲以为这是弥补,可对她来说,是强迫。她开始避开父亲,暑假在家也不多说话。开学她一个人去北京,拒绝父亲送行。从此,她决定在外闯荡,不回那个让她失望的家。她的坚决,就因为父亲破坏了她的信任,剥夺了选择权。她觉得,如果不走远,人生还会受他影响。 政法大学生活,她适应得快,但总觉得不对劲。她用功读书,拿奖学金,可内心空荡荡的。大二时,她攒钱去北大转了转,看看湖畔景色,感慨万千。那趟让她更坚定,要靠自己闯出一条路。父亲寄钱来,她原封不动退回,不想欠他的。她开始申请出国,2003年拿到韩国全额奖学金。走之前,父亲还想拦,她没听,直接办手续去了首尔。从此,她在国外扎根,不再联系父亲。 在韩国,戴柳先打工适应,学韩语,背法律术语。毕业后进金融公司,从底层干起,慢慢升职。她工作忙碌,但觉得自由。父亲那边,偶尔通过母亲知道她消息,可她不回应。二十年过去,她在济州岛安家,开小店过日子。丈夫是当地人,两人一起经营。她只和母亲通话,避开父亲话题。她的态度这么硬,就因为父亲那次改志愿,让她觉得亲情有了裂痕。她选择独立,不想修复那道伤。 父亲当年改志愿,表面是为女儿前途,实际是圆自己梦。他不觉得自己过分,还觉得女儿不懂事。可戴柳看清了,这是一种控制。她漂泊在外,就是要证明,没他干预,她也能活好。韩国生活虽苦,她一步步站稳脚跟。工作几年,她换到岛上,生活节奏慢下来。可她从不后悔远走,那让她摆脱了家庭枷锁。父亲老了,通过母亲发照片,她看一眼就删,不想多纠缠。
高中同学都以为我考了北大
【8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