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74岁的左宗棠病故,众大臣定谥号却犯了难,连拟4个,慈禧仍不满。焦灼

永不言败傲苍穹 2025-08-14 17:52:05

1885年,74岁的左宗棠病故,众大臣定谥号却犯了难,连拟4个,慈禧仍不满。焦灼之际,一学者出了个主意,慈禧连赞:“就定这个,成全他往昔愿望!” 74岁的左宗棠在督办福建军务的任上溘然长逝。 当消息传至千里之外的紫禁城,却引发了关于他身后事的激烈争论。 这位以铁血收复新疆、功勋彪炳的晚清重臣,身后谥号竟成了朝廷难题。 左宗棠的一生,简直就是晚清乱世中一曲荡气回肠的传奇。 他出身湖南湘阴耕读之家,虽少年聪颖,14岁中秀才,却因家道中落、双亲早逝,科举之路屡屡受挫,三度会试落第。 然而,命运的坎坷并未让他变得堕落不堪。 他蛰伏乡野,潜心研读农政、地理与兵书韬略,积蓄着经世致用之才。 当太平天国起义时,他临危受命,以布衣之身入湖南巡抚幕府。 在战场上他运筹帷幄,屡建奇功,逐渐成为支撑清廷危局的顶梁柱。 然而,真正奠定不朽功勋的,是在他年逾花甲之时。 1870年代,新疆遭阿古柏侵占,沙俄虎视眈眈。 朝堂之上,以李鸿章为代表的重臣主张放弃塞防,专注海防。 左宗棠力排众议,以“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的远见卓识决定出兵。 在军费拮据、朝野质疑的重压下,他以64岁高龄毅然挂帅西征。 抬棺出征的悲壮誓言,彰显决心。 历时数年艰苦卓绝的征战,他最终成功收复新疆全境,捍卫了国家领土完整,被誉为“晚清第一硬汉”。 这位功勋卓著的老臣,晚年仍不得安享清福。 中法战争爆发,东南海疆告急,朝廷再次启用这位老将,命他督办福建军务。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病逝于福州任上,壮志未酬。 噩耗传至京师,即便是素来对这位性格刚直、屡屡犯颜直谏的老臣心存芥蒂的慈禧太后,闻讯也不禁落泪。 朝廷下旨优恤,并循例为他议定谥号,以彰显他一生功绩。 按清朝谥法制度,内阁大臣们首先拟定了四个尊号:“文胆”、“忠烈”、“威毅”、“恭勇”。 这些谥号都着重强调左宗棠作为武将的忠勇刚毅、威震四方。 然而,慈禧太后一看却觉得都不好,一一驳回,理由皆是“未协”。 表面上看,太后认为仅用“忠”字不足以概括左宗棠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 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两人之间的关系。 左宗棠性格耿介,在洋务运动、塞防政策等重大国策上,常直言进谏,甚至顶撞慈禧。 他的刚直不阿,虽出于公心,却也难免令慈禧对他忠诚度存有一丝疑虑。 谥号虽为身后名,却也关乎朝廷对臣子最终的评价与定性,慈禧的犹豫,折射出她对这位功高老臣的复杂心态。 议谥之事一时陷入僵局,这个时候军机章京徐庚身挺身而出。 他引经据典,向慈禧太后及众大臣陈述:“《周书·谥法》有云:‘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 他强调,左宗棠不顾年迈体衰,毅然率师西征,历经千难万险,收复新疆百万疆土,此等开疆拓土、安定社稷的殊勋,正与“襄”字的本义高度契合。 在清代,能获“襄”字谥号者寥寥无几,此谥专为表彰拓土开疆、以武定国的元勋而设。 徐庚身更以春秋时期创制开疆的宋襄公作比,力证左宗棠完全符合“创制开疆,以劳定国”的崇高标准。 然而,反对随之而来。 按清廷成例,未完成钦差使命者不得谥“襄”。 左宗棠此次赴闽督办海防,壮志未酬便病逝途中,福建海防尚未完成。 反对者觉得他配不上“襄”字。 徐庚身据理力争,力陈左宗棠一生功业,尤其是收复新疆的旷世奇功,早已彪炳史册,足以定论。 面对朝堂上的激烈争论,慈禧太后最终决断,采纳了徐庚身的建议,定谥号为“文襄”。 据《光绪朝实录》记载,此谕旨于九月初八日正式发布。 “文襄”二字,看似寻常,却蕴含深意。 “文”字,肯定了左宗棠并非一介武夫,他精通韬略,有安邦定国之文才,符合其作为一代儒将的身份。 “襄”字,则是对其披坚执锐、开疆拓土、以武定国的不世功勋的最高褒奖。 这二字组合,精炼地概括了左宗棠文武兼备、出将入相的一生。 “文襄”之谥,不仅是对左宗棠个人的盖棺定论,更是一个时代对守护疆土、捍卫主权的民族精神的深切呼唤。 主要信源:(岳阳市人民政府——绝口不谈和议事 千秋唯有左文襄)#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0
永不言败傲苍穹

永不言败傲苍穹

永不言败傲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