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年,刘备最心爱的谋士法正重病,临死前他写密信给刘封:“你处在嫌疑之地,以后要低调做事,不然有杀身之祸。”刘封接到这封恩师写得信嚎啕大哭。支持他的人又少一个,从此朝中彻底孤立无援了。
公元220年的深秋,成都的空气中弥漫着萧瑟。蜀汉尚书令法正的府邸里,药香与墨香交织,这位被刘备称为"翼德不如"的谋士正躺在病榻上,脸色苍白得如同窗外飘落的枯叶。
他的手指微微颤抖,握着一封刚刚写就的密信,信纸上的墨迹还未干透。
法正的视线穿过雕花窗棂,仿佛看到了五年前汉中之战的硝烟。那场战役中,他献计夜袭定军山,助黄忠阵斩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不世之功。
如今这些辉煌都化作床前摇曳的烛影,忽明忽暗,侍从们端着汤药进出,脚步声轻得像是怕惊扰什么,他们知道这位丞相心腹的生命正在流逝。
在成都另一端的军营里,刘封正在擦拭铠甲,这位刘备的养子刚收到恩师的密信,展开信笺时,虎目中的泪水砸在"嫌疑之地"四个字上,晕开一片墨痕。
他想起去年孟达叛逃时,朝中那些意味深长的目光。法正的警告不是空穴来风,关羽败走麦城后,他这个驻守上庸的将领确实处境微妙。
病榻前的铜镜映出法正消瘦的面容,他想起建安十六年初见刘备时,那个在涪城宴会上与他纵论天下的枭雄。
那时蜀地士族多怀二心,是他力主刘备取蜀,又制定《蜀科》整顿吏治,现在丞相府的人低声议论着北伐大计,这些声音听在法正耳中,却像隔着一层纱。
他更忧心的是刘封,这个自己亲手教导的年轻将领,性格刚烈如他父亲,却少了些政治智慧。
成都的秋雨开始敲打屋檐时,法正让侍从取来《吴子兵法》。这本书他批注过七遍,现在要送给刘封。
在扉页上,他颤抖着写下"刚不可久"四个字,墨迹比往日浅了许多,侍医悄悄摇头,他们知道这位谋士的生命已如风中残烛。
刘封接到兵书时,正在校场操练新兵,他摩挲着书页上熟悉的批注,突然想起去年冬天法正教他读《孙子兵法》的场景。
那时恩师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现在却要他学会藏锋,他攥紧竹简,指节发白,远处新兵们的喊杀声变得模糊不清。
法正的寝室里,熏香换成了安神的檀香,他开始口述给刘备的最后一封奏章,声音断断续续像秋蝉的残鸣。
说到荆州之败时突然停顿,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痛楚,或许他在想,若是自己当时在荆州,能否阻止关羽的冒进?侍从记录的手在发抖,墨汁滴在简牍上,像一滴黑色的泪。
消息传到江东,孙权正在玄武湖操练水军,他放下战报,对鲁肃的继任者说:"法孝直若在,蜀汉犹可畏。"
而在许昌的魏王府,曹操刚喝完汤药,听到探子汇报法正病危,竟叹道:"吾收天下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耳。"
成都的夜幕降临时,法正让所有人退出寝室,他独自望着梁上的宫灯,灯花爆开的瞬间,仿佛看见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汉中王时的盛况。
那时他站在文官首位,接受"尚书令"印绶的风光,现在想来竟如隔世,窗外更夫的梆子声传来,已是三更天。
刘封连夜赶到丞相府,却被拦在门外,诸葛亮正在与医官交谈,月光下他的眉头紧锁,府中老仆偷偷告诉刘封,法正昏迷前最后一句是"东征需慎"。
这句话让刘封如遭雷击,他想起自己上月还上书请求伐吴。
法正逝去的消息传到前线时,刘备正在白帝城整顿军备,史书记载他"痛哭终日",比听到关羽死讯时更甚。
而在成都的朝堂上,主张伐吴的声音突然少了最有力的制衡者,没有人注意到,年轻的刘封站在武官队列末尾,第一次学会了低头看自己的靴尖。
这场死亡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次年刘备东征惨败,病逝白帝城;刘封因不救关羽被赐死;诸葛亮独木难支,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
历史的洪流中,法正那封密信像一片飘落的枫叶,轻轻划过水面,却再激不起任何涟漪。